“‘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没有内外之别、大小之分,都是东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话听上去真让人暖心啊!”7月18日下午,全市制造业发展大会结束后,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子纯离开科森光电大广场,又让司机开回来再看上一眼,他感慨:“市委、市政府聚焦实体,固本强基,一步不让抓制造,久久为功强制造,东台制造业将重塑新的辉煌!”
王子纯的感受也是会内会外、全市上下特别是企业界人士的共同期盼。召开如此规模空前的制造业发展大会有怎样的背景?东台市又将走出一条怎样的制造业高质量新路?会上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事关东台未来,市民群众格外关注。
锚定高端 沿链聚合 做优生态 集群发展
破除“老大”定势 实现精彩“蝶变”
就在6月末7月初,市委、市政府组织部分企业家赴苏南、浙江、上海观摩学习。两天时间,行程满满。考察学习的7家企业,各具特色,均为所有行业标杆企业。7家企业中,苏州吴江的永鼎股份、博众精工等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成长、在转型升级中高端发展,其艰辛的创业历程东台市不少企业家也曾经历;杭州中欣晶圆半导体、昆山友达光电、新莱洁净等近年投资落地开花的行业领军企业,其高尖新的设备、产品、工艺流程,令人大开眼界;上海电气等成就中国骄傲、勇立潮头创新的大型国企,令人震撼。回程的路上,有同志反思“总觉得自己对行业了解颇深,总觉得自己的企业发展得还不错,其实与人家比差远了”!
扪心自问,不少东台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有种优越感,潜意识中以盐城老大自居。即使在周边地区你追我赶,东台已在“温水煮青蛙”的不知不觉中成为跟跑者,依然有同志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自满心态。的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制造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取得的成效可圈可点:工业开票销售突破千亿,连续5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入选首届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一项项殊荣纷至沓来。但比之周边先行地区,人家发展更快。东台与南通6个县级板块曾同在一个发展水平线,“十二五”前东台GDP一直高于海安,之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且差距越来越大。南通追江赶海的发展态势令人震撼,6个县级板块在先进制造业上的强劲势头更叩击灵魂!
必须正视:东台制造业层次总体偏低,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落在“微笑曲线”底部,“散而不大”的问题相当突出。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挑战与新机遇伴生而行,东台的制造业已经到了破茧重生、实现“蝶变”的重要关口。从新挑战看,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意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带来冲击。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产业链供应链中断,世贸组织预测今年国际贸易可能下降达30%左右,制造业更面临市场疲软、成本上升、贸易萎缩等诸多挑战。从新机遇来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引发制造内容、制造形态、制造方式的颠覆性重塑。对东台而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新增投资90%以上为制造业项目,东台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5%,城乡居民收入的1/3来自制造业。可以说,东台发展的根基在制造业,发展的出路也在制造业,只要我们抓住制造业、搞好制造业,千家万户就有了依靠,民生福祉就有了着落。目前,东台制造业虽存在一些短板,但也是我们追赶的空间,制造业大有希望、大有可为。
清楚了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干什么,真正把优势和潜力搞精准,把劣势和弱项分析透,也就自然找到了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那就是“锚定高端、沿链聚合、做优生态、集群发展”。
“锚定高端”就是聚焦智能制造方向,突出增量扩张和存量优化,努力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顶梁柱,让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尽快实现大蜕变,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沿链聚合”就是按照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要求系统梳理,有的放矢开展“建链、补链、强链”招商,精准招引优势产业的行业龙头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增强整体实力。
“做优生态”就是按照“产业组织”的理念,运用系统思维,统筹集成先进制造业必需的要素、资源和业态,完善政策体系、做优载体平台、创新政务服务,让制造业企业如鱼得水、茁壮成长。
“集群发展”就是进一步明晰重点园区产业定位,坚持引培并重,有序引导项目和企业集中布局,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区域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三年努力,实现“12345”目标,即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1500亿元,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工业投资三年累计超400亿元,5大工业园区全部进入盐城同类园区一流行列。
提振信心 聚合力量 一步不让 久久为功
壮大新兴产业 加快企业转型
此次市委、市政府把制造业发展大会放在磊达、科森两家企业现场召开,富含深义。磊达集团是本土企业的标杆,从上世纪90年代资产2000多万元的镇办企业,历经20年的艰辛打拼,发展成为资产总值超60亿元、位列全国建材行业500强第31位、民营建材100强第8位的企业集团。磊达人重诚信、强管理、抓质量,在劣境中顽强拼搏,在顺境中毫不松懈,总能抓住市场机遇,不断裂变发展。科森是外来企业的龙头,自2014年落户东台以来,先后投资精密金属结构件项目、3C智造项目(一、二期)、科森光电液晶显示屏项目,年年有投入,年年大发展,5年累计工业投入超30亿元。科森公司以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激发活力;以创新的理念勇立潮头,迈上行业高端,散发出富有时代朝气的旺盛生命力。市委书记杨雪峰为磊达集团董事长汤广宏和科森公司董事长徐金根颁发工业销售特别贡献奖和工业投入特别贡献奖,实至名归,导向鲜明。
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突出扩总量、提质量。聚力打造产业集群,重中之重是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举措培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以全员全域全年“三全”招商超常举措,全力突破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以“做城市的思路来做产业”,引导重大项目、优质要素向重点园区汇聚。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推动结构件、元器件制造向终端成品制造快速迈进这个首要目标,尽快突破智能终端项目,加速集聚5G核心部件、射频系统、半导体材料、液晶显示、光电器件等链条项目,打造区域有影响的“产业地标”。高端装备产业要围绕提升智能整机制造水平,加紧推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造纸机械、印刷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等整机制造,向智能化、成套化、高端化方向提升,打造“东台智造”的核心板块。新材料产业以特种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为重点,重抓龙头企业全面转型,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要围绕推动高效农业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优势,加速发展健康农产品、特色海产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等产业,重点突破高档产品、抢占高端市场,推进冷链物流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加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制造业28条”的杠杆效应,精准点穴,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以智能化改造提升质态,对企业技术改造加大奖补力度,支持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年内创励安、德创、君安创成智能车间,领胜、中粮争创智能工厂。鼓励企业以“工匠精神”做精主产品,培育一批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领军企业,新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或省级以上工业质量奖。以多元化合作借力发展,用抓招商同样的力度支持企业合作重组、增资扩股,加紧推进东强与上海电气、贺鸿与上汽集团等战略重组,科森、创励安、润田等追加投资新上关联项目,每年完成合作重组项目30个以上。实施企业上市“金种子”培育计划,充分运用股权合作、基金跟投、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华源、莱纳多等有条件的企业尽快挂牌上市。同时结合“三项清理”,通过闲产招商、租赁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腾笼换鸟”。以服务化转型增创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植宏景、东阁、江佳等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推动现有制造企业向服务环节延伸。强化“产业社区”理念,依托高新区主阵地,加快引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测运维、保税物流基地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城市经济。按照“自循环+小配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供给,引进“一站式”方案解决商,提供精准适用的服务。
同时,要着眼内外联动,加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政产学研”多维合作。推动“专精特新”茁壮成长。推动“高精尖缺”加快集聚。深度嵌入长三角创新链,积极组建校企联盟和创新联合体,全面提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水平,以“一方水土揽八方人才”的气魄加速度积聚高层次人才,支持领胜、科森、富乐德等入选盐城“准独角兽”“瞪羚”培育企业,深耕细分市场,积累技术优势,成为行业标杆。
提升视野 开拓境界 放大格局 勇创大业
成就一番大事业 彰显一份大情怀
高举“产业强市”大旗帜不动摇,紧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松懈,关键在企业,企业兴则产业兴;灵魂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胸襟和抱负,直接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能走多好。市委主要领导走进企业,倾听企业家的心里话,了解企业家的烦心事;各部门合力构建高效完备的体制机制,悉心陪伴每一家企业健康茁壮成长;请企业家到苏南、上海、浙江学习考察,开阔眼界,激发干劲;把制造业发展大会放到企业现场召开,把企业家代表请到主席台就坐……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服务企业家,轻风抚拂,温馨温暖。
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家服务,良好氛围越来越浓。全市制造业发展大会上,市卫健委率先公布了优待企业家的“干货”措施,教育、文旅、交通、公安等各部门紧跟其上、主动作为。会上印发的“制造业28条”“科创18条”等新政策,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现场举行的银企合作授信仪式上,12家企业代表与银行签约,涉及214个项目、总额68.3亿元。今后凡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都要征求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千方百计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给企业提供更多的真金白银。市领导要带头落实好挂钩服务企业制度,主动经常深入企业面对面了解实情、化解难题。各级党员干部为企业服务是本职本分,对所有企业要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只要是企业发展所需,就要旗帜鲜明地大胆为企业“站台”“造势”,让企业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度。
肩负重塑东台制造业辉煌神圣使命,企业家们当进一步提升视野、开拓境界、放大格局,成就一番大事业、彰显一份大情怀。既要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主动从国内外优秀企业家身上汲取智慧,把自己和企业放到全国范围内去考量和定位,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敢与高手较量,敢与强者对决,努力成为行业的领跑者。既要有胆识、有闯劲、更要有智慧、勇创新。破除守成心态,善于从市场的波动和变化中抢抓风口,敢于运用金融资本借力扩张,长于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谋求蜕变,不断增添制胜砝码,成就企业长青基业。既要有弄潮市场的本领,又要有尽责社会的责任感,倍加珍惜荣誉形象,主动为提供更多高品质商品服务担当,为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担当,为发展更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担当,为招引落户更多项目助推东台发展担当,努力争当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展望新的征程,企业家始终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核心资源”、最为倚重的“定海神针”、最为珍视的“金字招牌”,只有让企业家这支队伍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强大,东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这是市委、市政府坚如磐石的坚定信念,更是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坚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