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见乡村,美育就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让每堵墙壁都开口说话,让每寸土地都绽放文化光芒。近日,这样的梦幻场景在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照进了现实。
青春交织乡韵 美育结合实践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活的渔村,原来这么美!”17日,家住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的村民周萍,对村里面积达18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看了又看、赞不绝口。
你看,这是一幅题为《暮滩伴舟》的主题墙绘:夕阳西下,喧哗的浪涛终于平息了;宁静而温柔的海面,镀上了赤、橙、黄、绿等璀璨迷人的光芒。一艘打鱼归来的小小舢板,静静地泊在金色的海滩上,两个忙碌了一天从海上归来的渔民,卷着裤腿儿、扛着船桨,在带着海腥味儿的晚风中享受着难得的惬意和放松,面对面交流着一天的收获……
难怪,滨海村的父老乡亲们每天看到自己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换了一个角度“上墙”,竟是那么美丽和惊艳!
“这些都是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数字创意学院师生刚刚创作完成的墙绘作品。”17日中午,学院分团委书记成嘉钰欣慰地告诉记者,“‘艺绘幸福 美育同行’志愿服务小分队前不久走进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以‘海洋文化+美育浸润’为主题,开展了‘手绘乡村·青春行动’专题活动。10多名师生顶烈日、战蚊虫,用7天时间在村主干道、文化站外墙绘制出180平方米主题墙绘,将渔村记忆、海洋生态与现代艺术巧妙融合,青春与乡韵交织、美育和实践结合,诠释了年轻人对乡村振兴的独特理解,还有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活力。”
深挖文化基因 留住美丽乡愁
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是南通市一个典型的渔业村,位于洋口大道东侧,北倚海堤河,拥有14万多亩滩涂,以文蛤、紫菜养殖为主,畅销福建、浙江等地,年产值约3500万元。
让人刮目相看的是,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结果前不久揭晓,此前看似寂寂无闻的滨海村脱颖而出、跻身其间。这份国家级荣誉不仅是一座小村庄的“华丽蝶变”,更展示出滨海村以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毋庸置疑,“靠海吃海”。打渔是村民世代传承的生计和活路。
“我们的创作团队深挖渔村文化基因,以‘一墙一故事’的创作方式,为当地赓续传统、留住乡愁。”成嘉钰向记者介绍,“‘青绘乡村’设计实践团队深入走访村史馆、老渔民家庭,了解渔村变迁史,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挖掘出‘渔船归港’‘滩涂拾贝’‘紫菜晾晒’等特色劳动场景,结合当地非遗‘沙地号子’的劳动韵律,设计出《绿网轻扬》《暮滩伴舟》《海底生灵》《滩涂珍奇》四大主题墙绘。”
你看,在村主干道的建筑物墙面上,年轻学生们以青蓝色渐变打底,巧妙运用渔船剪影与翻飞浪花的交织,让渔民拉网、孩童戏浪的动态画面跃然于墙。团队成员还巧妙融入现代3D立体画技法,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潮声阵阵的海岸,于浪漫中赋予诗意。
“这些画让我想起年轻时随父辈出海打鱼既艰辛、又有趣的日子。哎,现在的孩子们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喽!”村里一名65岁的老渔民时常在生动形象的墙绘前驻足观赏,感慨万分。
开发云上墙绘 赋能文旅融合
学生在墙绘。
在滨海村这片新网红打卡地,慕名前来观赏的人们注意到,创作墙绘的学生们还别出心裁地将捡拾的贝壳、海螺粘贴在画框中,与丙烯颜料绘制的珊瑚、水母共同构成充满童趣的《海底生灵》《滩涂珍奇》。如此创意,令人叫绝。
兼具“时代感”和“时尚感”的墙绘,不仅美化乡村环境,还成为滨海村文旅融合亮丽“新名片”,促成墙绘艺术与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在深度结合中“双向奔赴”。
“墙绘,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持续的美育课堂。”作为团队指导教师,成嘉钰表示,学院未来还将定期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开展“艺术支教”“非遗数字化”等项目;并且,团队还在协助村两委开发“云上墙绘”等相关小程序,通过AR技术让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墙绘创作过程、聆听渔民故事,进一步放大文化赋能效应。
你看,海风拂过,新绘的墙绘在余晖中熠熠生辉,与远处归航的渔船、炊烟袅袅的农舍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作为年轻的“艺术使者”,学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证明:当青春遇见乡村,美育便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文化光芒。
(记者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