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与创文一起成长
2020-09-07 09:41:00  

人的提升,是由内而外的,所谓气质和内涵,便是如此。

城市的提升,同样如此,从品质到颜值,缺一不可。

《周易》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无论何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直接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彰显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品位。

这样的品位,在于一个城市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

今天,你做文明人了么?

创文,给了我们一个和城市共同成长提升的机会。

(一)

9月1日起,台城正式对辖区内不按照规范驾乘电动车行为进行处罚。一场电动车“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开启。

从省里发文说要戴头盔,到正式查处违规行为,过渡期也有2个月,然而,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早在省里政策出来之后,不少市民就自觉地佩戴起了头盔。不管交警查不查,自觉做好应该做的事,这早已是广大市民的共识。

改变旧的习惯,在过去看来,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儿。几十年的行为习惯,哪是说改就改的?理由总有千万种。然而,随着创文的持续深入,好习惯要保持,不良行为就得改正,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还拿电动车说事儿。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东台行车,除了汽车,电动车几乎是没有“逆行”这个概念。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逆行,在人行道上骑行,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哪里方便哪里骑,人们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可是,这样的坚持,在创文的推动下已经瓦解。

自觉遵守城市规则,是每一个市民应该做的。

成为守护城市规则的一分子,是每一个市民的荣誉。

也许,当初的改变,会有一阵子不适应,从旧的习惯剥离,确实带着丝丝的痛,然而,当新的、好的习惯建立起来,你会忽然发现,原来如今这样子,真的挺好。

又比如光盘行动,着实将一个健康、文明的用餐美德,在全市普及开来。吃,从来并不仅关乎胃口和食物,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我们独特的餐桌文化和礼仪。不提太过遥远的古代,就说这几十年,餐桌文化也在创文中,被推着走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生活捉襟见肘的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饭菜要么吃光,要么打包回家。吃饭时,谁要是掉米饭了,老人们都会恐吓说,掉落米饭响雷要打头的,掉到地上的米粒,也都会捡起来去喂鸡鸭鹅。

再后来,小康生活节节甜,谁家餐桌不是四菜一汤,五碗八碟,每餐都要有新鲜的蔬菜,荤素搭配。平常日子里,蒸上几只大闸蟹,煮点龙虾,来点三文鱼,餐桌就更丰盛了。至于车厘子、苹果、蜜橙等各类时令水果更是不时更新。然而,随着餐桌丰盛的同时,浪费成了不知不觉,厨余垃圾里剩菜剩饭占了一半。在饭店里,剩菜剩饭更是成堆,请客的主人碍于情面,总要多点一些,宁可多了剩下来,也不落下个小气的名声。这些剩下来的饭菜,能抹开面儿去打包的,几乎都是些年纪大的,年轻人一则不爱吃剩菜,二则觉得打包丢脸。

当光盘行动的新风吹来,这些不好意思,变成了好习惯。节约用餐,不剩饭剩菜,吃多少点多少;卫生用餐,使用公筷公勺。不仅仅是公共场所、饭店里,文明用餐的标语随处可见,去饭店点餐,工作人员也会及时提醒,更重要的是,人们乐于接纳,并为这样的行动鼓掌欢迎。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珍惜幸福的传统美德,不曾远离,如今,它又回来了。

还有抽烟。当无烟场所、无烟饭店的标签贴起来的时候,人们开始还觉得不适应,需要工作人员提醒,如今,都成了一种习惯。为了杜绝在公共场所吸烟,在本市,例如商场、医院、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都设立了吸烟区或者吸烟亭,市民们来到这些公共场所,前一刻还在抽烟,看到这些标识,自觉地就掐掉了烟头,忍不住想抽几口,都会跑去找吸烟区。

文明城市,是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们的城市奔跑向前。你看,大街小巷,行人与车辆各行其道;公交站点,乘客耐心候车、排队礼让;人行横道,车辆缓缓停下,礼让行人……文明城市,塑造的从来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样子,更是我们的生活,无论是被改变,还是主动改变,美好的生活,因为创文,而成为你我正在享受的真实模样。

(二)

创文从来都与个人息息相关。

它改变了你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你的生活品位,比如兴趣、爱好。

华灯初上,城市里,流光溢彩。乡下,同样灯光璀璨。一个个小广场上,放松休闲下来的人们,跳了起来,唱了起来。

遍观东台的这些广场舞队伍,五六十岁的是主力,有阿姨、奶奶,也有大叔大爷。不少人都感慨,想不到这么大岁数了,竟然喜欢上了跳舞。要说这个年龄跳舞,在过去的农村,不被邻居们指指点点才怪。八九年前,在很多镇上,第一批广场舞队伍几乎都是几个胆大的、不惧外人眼光的人搞起来的。

而今呢,每个镇,甚至每个村,跳舞的人群随处可见。政府建设的小广场是主战场,农家前后,一个个露天空地也是上好舞台,音乐响起,一位位农人们,脚步随着节奏一来一去,动作娴熟不失优雅,气氛逐渐打开。周围观望的乡邻们,在谈笑间,加入其中。白天,他们是勤恳劳作的农人,此刻,他们就是舞台的主角。很多人将晚饭后跳舞当成了每日的功课,当初减肥、健身的想法,早已被一种强烈的兴趣所替代。

兴趣,是一个人既享受,又充满动力的源泉。因为兴趣,日子变得五光十色。现如今,人们拥有一两件兴趣,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金墩广场、百岁园里,每天吹拉弹唱、余音不绝;公园里,跑步、打太极、练嗓子,随处可见;还有一群人背着照相机、无人机,去追寻美的足迹。一位位沉醉、执着的身影,让我们的城市显得尤为动人。

多年前,闲情逸致、雅兴雅好,是少数人的权利。知识分子、厚实人家,在物质充足的基础上,他们先前一步开始追逐个人爱好。现今物质水平整体提高,不光是广场舞下沉农村,各种曾经在人们看来很遥远的兴致,也成了生活的日常。就连象棋,这个益智的博弈,也走进了村口几个大爷随意搭的小桌上。曲高和不寡,燥热的天,也下不了地,在村头的某个树荫下,准能看到几个人围成圈儿,津津有味地在旁观战。一边下棋一边唠着家常。当局者,棋逢对手,不觉时间流逝,而观棋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这景象谁看了不说一句:“安逸。”

创文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被创文的举措影响改变,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向阳而生,恣意生长。

无论在社区,还是乡村,定期不定期举办的一些文体活动,将一些曾经的观望者吸引过来,成为铁杆粉丝。被影响了的人们,因为这些新增的兴趣,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番乐趣。散步、打球、跑步成了千家万户的新习惯;而立之年,拾起画笔,重抹人生精彩;老年舞蹈队、门球队佳绩连连……

正如同人们练书法修身养性一样,创文也是一个潜移默化中陶冶人、净化人的过程。创文过程中,一处处精神力量在无形中塑造了一个个有道德、有理想、讲文明、树新风的人。

人文明了,城市也就文明了。

(三)

东台文化底蕴深厚,有文明实践的基础,创文不仅激活了本土的文化资源,更在推陈出新中,将文明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8月24日晚,国家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剧目之一儿童剧《梦想的翅膀》在市文化艺术中心王昆大剧院上演,开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王昆大剧院“周周演”活动。

创文与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是共通的。每一次创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民,为了生活更加美好。

在更高水平奔小康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看好剧、好戏,享受高层次艺术表演,如今不再是留在朋友圈中的艳羡了。在家门口,每一周,东台市民们都会享受到如此的文化盛宴。据悉,今年本市将在王昆大剧院惠民演出50场次,第一批演出剧目有儿童剧《梦想的翅膀》、儿童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话剧《开心茶楼》、淮剧《闯上海》《杨门女将》、话剧《再见徽因》《志摩有约》、音乐会《彩蝶音乐》等。首批确定的剧目题材广泛、剧团界内闻名、剧目品质上乘、剧种丰富多样,可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如今的东台,既有阳春白雪,也不乏下里巴人,一个提升着市民们的欣赏水平和层次,一个则因为通俗,得到更广大百姓的喜爱,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一年一度的群众文艺原创节目调演,便是本市群众文化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遍及全市各镇区的群众文化工作者,立足本土、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了一个个生活气息浓郁,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节目。

在本市,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各种大小演出。幸福小广场上自发性的演出常年不断,市级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巡演、“幸福小广场”专场演出、送戏下乡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近年来就举办了近300场次。

走进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的掌声。创文的种种举措,也正是因为够细、够贴近,才能春风化雨般,浸润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出一个个更加文明的现代东台人。

在这两年,读书,仿佛成了一种新风尚,在市民中“潜滋暗长”。且不论一场场诵读活动的开展,就看那些市民自发性的读书身影,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力量。每一天,城市书房的座位上、地板上,精神遨游的富足,写在一张张安静的脸上。朋友圈里,打卡书房、打卡海春书局,成了时尚事儿。

不得不说,最近的三年,阅读之于东台,迎来了一个全盛时期。对书香执着的东台人,一步步推进着公共阅读空间的打造,图书馆新馆加快推进的同时,打造了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书吧、智能自助书柜等一批阅读新空间。这些阅读空间,设计新颖时尚、环境布置引人沉醉,而且区域布置合理、惠及全民,真真正正走进了百姓身边。家中书房、公交站台、公园座椅、景区驿站……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总能看到一些读书人的身影,

创文,由外而内改变着我们这座城市。

我们东台文化底蕴深厚、形态丰富,既拥有海春轩塔、黄海森林公园等特色景点,又有董永七仙女传说、鱼汤面等文化遗产;既有东台西瓜、茧丝绸、陈皮酒等地方特色物品,又有发绣、书画、少儿二胡等特色艺术形式,“十大文化名片”熠熠生光。一处处历史文化古迹、自然景观,既推动了本市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也为创文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街头石墩、文化墙、公益广告,无声地将创文元素融入孝贤文化、三相文化、绿色文化、盐韵文化等带有东台本土气息的特色文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了创文活动的质量,也大幅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

一座城市的变化不是靠夸夸其谈,不是光坐而论道,而是靠撸起袖子加油干,靠一项一项工作抓好落实,靠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的创文,将越来越多的东台人拧成了一股绳,实现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建立地域归属感的同时,为城市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是这些文明的东台人,撑起了东台创文的风帆,一往无前……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