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镇域资源,把文明实践与理论、道德、文明、文化“四位一体”深耕厚植,丰富集党建引领发展、草根达人众创、农家书屋阅读、妇儿之家陪伴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海河落地生根,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创新载体 唱响文明实践好声音
“来了家人们,盛夏时节怎么能少得了瓜果香呢,我手里这酸甜可口的葡萄就是我们海河镇的特产,想品尝的亲们快下单哦。”小海直播间里订单不断。正在直播的是县融媒体中心海河中心站的工作人员,这是海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聚焦“两中心一平台”融合走向深入,创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
借助“云上”资源,充分利用“荔枝云”等技术平台,海河镇打造了全市首家由县级融媒体中心组建的镇区中心站,破除了单个点位“信息孤岛”。实行“1+X”运行模式推动“两中心”融合,发挥中心站作为县级融媒“前哨”和“常驻”优势,准确掌握服务需求;依托县级融媒资源优势,为镇区提供宣传推广、直播助农等志愿服务活动……指挥协同、数据共享,文明实践实现了网上网下同步互动、村内村外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只有建好文明实践的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在海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间间集理论宣讲、全民阅读、技能培训等功能的工作室令人耳目一新。“草编梦工厂”传承保护海河民间传统草编工艺,助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盐雕新视界”将盐雕制作搬进实践所,让群众深入了解、发扬传承盐雕文化;“梨姑娘找婆家”打造梨姑娘和婆家信息交换的平台,帮助散户销售梨果,5月成立以来已帮助20多个梨姑娘找到婆家;“小关子文化粮仓”让农家书屋成为传播思想的平台,建设电子阅读空间、图书漂流角,每年接待读书群众5000多人次……这座由老旧政府办公楼改造而来的建筑现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一个场所,多个主题、多种使用”,让文明实践延伸至新阵地、新领域。
志愿服务 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如何深度将文明实践融入到农业农村工作中?是梨果大镇海河镇一直在思考的命题。“我们组织农技志愿者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到田间地头。2021年海河镇农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38000元,居全县前列,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连年攀升。”海河镇宣传委员王守霞说。
“人民群众的表情包就是我们的风向标”。海河镇目前已建立80支志愿服务队伍,打造30个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妈妈在线等”“幸福来敲门”等文明实践活动,将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让“志愿红”成为了海河城镇和乡村最亮眼的色彩。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多年来,海河镇不断涌现出优秀文明实践志愿者与精神文明典型,产生了1名“中国好人”、3名“江苏好人”,46名“最美射阳人”,极大鼓舞了志愿服务热情,营造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良好社会氛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示范引领 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乡风文明。“我今年高考成绩不错,但我决定不办谢师宴、不比排场不比阔气,想利用暑假时间为留守儿童补补课、多参与志愿服务来实现更大人生价值。”刚刚参加完“文明风吹走升学酒 谢师恩不用谢师宴”移风易俗交流会的准大学生对记者说。
海河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扎实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提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乡风文明“行李箱”等主题活动,以文化活动、视频宣讲、沉浸体验等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体验乡村文化情怀,感知移风易俗等乡风文明新变化、新气息。组建“海之声”“河你说”“蒲公英”“红精灵”“传承之光”等5个理论宣讲队,走进田间、车间、抖音直播间开展理论宣讲50余场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海河镇对基层群众的角色定位不是简单的被教育者、被引导者,而是能够成为构筑乡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一员。”据王守霞介绍,在海河,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价值工程,在与广大群众情感的互通互动中,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把文明实践建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