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一家三代“小巷总理”70年接力“守心”
2021-12-30 15:35:00  来源:扬州日报  

“扬州城,巷子深,青砖路,黑漆门。在东关街小巷里,前有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扬州第一个党组织领导人曹起溍;后有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一家三代‘小巷总理’……”

12月26日,东关街“党史书场”,扬州评话大师杨明坤的一段开场白,让参加红色研学活动的孩子和家长听得入了神。

杨明坤所说的一家三代“小巷总理”,是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历任负责人——谢学珠、李华、王静,前两者是母女,后两者是婆媳。三代人扎根社区,七十年接续奋斗,把这个扬城成立最早的居委会打造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其人居环境改造案例得到联合国人居署推广,今年“七一”前夕还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演绎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传奇。

守住心先要暖了胃

“大肉圆,呱呱叫!”冬日暖阳,透过古银杏树,在琼花观社区“银发餐厅”前洒下斑驳光影。84岁的郑乐安拎着饭盒,招呼老邻居。

“老太爷,又打饭回家?食堂刚改造好,在这儿吃多逸当!”琼花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静搭腔。

“当年跟着谢大姐摇麻绳,才吃上饭、吃饱饭,老了还能吃好饭,这辈子就指着你们一家三代‘领饭票’了!”老人笑着讲古。

1950年,扬州首个居委会在琼花观成立,21岁的谢学珠当选居委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琼花观贫困户多,解决吃饭问题成了最要紧的事。

“谢大姐当年说,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居民要是吃不饱,就是居委会工作没做好。”郑乐安回忆,为了让大家吃上饭,谢学珠组织居民生产自救,“有的人家剥麻,有的人家搓绳,一条麻绳从巷头摇到巷尾。”

后来,居委会又办起玉雕、制鞋等十多个工业组,继而成立市区第一家居办福利企业,吸纳了两百多人就业,让很多揭不开锅的人家吃上大米饭,国家计委专门在琼花观开了经验交流会。

“真正吃饱饭,还得说改革开放后,谢大姐带着大伙儿建起琼花服务一条街,小吃店、小旅馆、缝纫店……比现在东关街都热闹。”老邻居申云插话。

一家家小店,催生了扬州最早一批个体户,也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饭桌上多了肉蛋。“2004年,谢大姐去世,多少人记得她的好哦!送行的人挤满好几条巷子。”申云说。

狮子头、白菜肉丝、青菜蛋汤……走进“银发餐厅”,氤氲的菜香里,老人们的笑容也多了几分暖意。

进入新世纪,李华已接过母亲的接力棒,社区的吃饭问题有了新变化。针对孤寡、空巢老人吃饭难,琼花观社区2013年开办全市首家社区老年食堂,每天平均三百多位老人用餐,两菜一汤,荤素搭配,午晚两顿,每天八元,特困老人还免费。

“八年了,一顿没落过!”郑乐安笑呵呵地说,“要没这食堂,我这孤老头子哪能顿顿吃上热乎饭?”

“从舌尖到心间,从美味到美好”,“银发餐厅”墙上的标语,是王静挂上去的。

“这碗饭天天在变,但暖心的味道却70年没变。”杨明坤动情地说,“嘴连着胃、胃连着心,先要暖了百姓的胃,才能守住居民的心啊!”

以心换心方得民心

12月21日,冬至,扬州人叫“大冬”,作兴吃圆子。

惠民医院住院部,67岁的“大六子”吃着李华送来的荠菜圆子,笑得像个孩子。

“六子,看!长出来了。”李华摘下假发,笑指着婴儿般卷曲的新头发。

“你好了?”“大六子”撑着病床,要坐起来。

今年61岁的李华,1992年在母亲动员下从国企调到社区,1999年成为琼花观社区第二任“小巷总理”,去年底退休,今年初查出乳腺癌,做了八次化疗。

“‘大六子’其实一点不傻。谁对他好,心里跟明镜似的。”看着眼前一幕,护工杨玲感叹。

在琼花观,“大六子”可是名人。他虽智力残疾,却爱做好事,常扛着扫把在巷子里扫地。“小时候,妈妈常带他回家,做了好吃的,有我们姐弟的,就有‘大六子’的。这些年来,我也没让他饿着冻着。”李华说,“大六子”喜欢人夸,“做了好事就找我‘汇报’。”

五年前的一天,“大六子”走丢了,李华赶紧报警并在朋友圈求助,上万市民转发。

“我们村发现一流浪老人,像‘大六子’,问他叫什么也不说,嘴里就念叨着‘李华’。”两天后,看到网友转发的寻人启事,仪征大仪退休教师王永山打来电话。

李华拦下出租车直奔大仪。见到李华,“大六子”抱住她又哭又笑。

去年,“大六子”中风,出院后,李华找做生意的弟弟“拉赞助”,将他送到护理条件更好的康养中心。

“为啥‘大六子’忘了自己,却能喊出你的名字?”记者问。

“母亲常讲,你把居民当家人,居民才把你当亲人。”李华说,打记事起,她家就不是她们一家人的家,除了是居委会办公房,还是孤儿所、养老院。“有两位孤寡老人,就是在我家养老送终的。”

接任后,李华带领社区一班人,围绕居民需与盼,办了阳光学堂、慈善超市、托老所等,创下十多项社区建设的扬州第一。2007年,琼花观社区还应邀登上联合国人居署论坛,讲述古城小巷人居环境改造故事。

2013年,琼花观社区在全市率先采取无候选人直接选举,李华几乎以全票连任。

“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你选择以百姓心为心,老百姓才会选择你。”杨明坤一字一顿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同心向党,就像花瓣聚花心

“给您道别,回老家过年了。娃的名字叫于一泽,让他一辈子记住社区的恩泽。”

发来信息的是东圈门租户于晓强,他和妻子马媛是宁夏人,在国庆路卖牛肉饼。

“社区永远是你们的家。”王静回复道。

今夏,疫情突袭扬州,城市按下“暂停键”。此时,35岁的王静接手琼花观社区才半年。

“不去,我老婆眼看就要生了啊!”8月13日,于晓强被排查为密接者,必须集中隔离,这个西北汉子带着哭腔,说什么也不开门,大肚子的马媛更是泪涟涟。

“你放心去,她少一根头发,你找我算账。”王静坚定劝道。

沉默了数分钟,门开了。

“你是社区书记,我信你。”于晓强一步三回头,上了转运救护车。

此后,王静天天上门送肉菜,隔天炖一罐鱼汤。8月23日,马媛要生了,汽车进不了窄巷,王静和网格员江凌云蹬着三轮车送她到医院。“在医院推着担架床一路奔,我把鞋都跑掉了。马媛生了一个儿子,小江陪床,一直照顾到出院。”王静回忆说。

守卡口、做核酸、送物资……哪里都有难题,哪里都要人手,可社区只有七名工作人员,一天只睡三个小时也忙不过来。

“我给你做后勤,你们安心抗疫。”关键时刻,李华带着9岁的孙子来了。

“还有社会组织义工、居民网格员、‘党建红盟’党员,共53名志愿者加入我们。大家吃住在社区,整整40天。”王静感慨道,正因为大家齐心协力,琼花观才创成“无疫社区”。

“刚结婚时,我是金鹰商场‘柜姐’,收入比在社区高多了。”王静说,禁不住婆婆一再动员,2013年她参加招录考试,成为社区工作者。

李华退休后,街道党委决定由王静“接班”。

上任伊始,走街串巷,居民们都喊王静“李华家媳妇”。疫情过后,好多居民看到她主动打招呼,喊“小静书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场战“疫”,让王静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认识。

现在,琼花观社区不仅依托辖区单位,建有“党建红盟”,还打造了“社会组织之家”,已有46个组织进驻开展为民服务。这些社会组织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支部。

“看,扬州琼花漂亮吧?八片花瓣围绕花心,又叫‘聚八仙’。”王静说,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把基层党组织培强育壮,使这个花心发挥出向心力,把社会力量紧紧凝聚起来,“让‘八仙’服务居民各显神通。”

杨明坤就是社区聚来的“八仙”之一。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琼花观社区将有关历史遗迹串连起来,开通社区红色研学线,选拔了一批“百姓名嘴”讲党史故事。

“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这一家三代‘小巷总理’正是用一件件民生小事,接力守住了居民的心啊!”杨明坤一拍醒木,结束了今年最后一场“党史书场”。记者 李继业 周明涛 胡俭 刘贺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