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四代传承子孙灯,丢不下的老手艺
2022-02-14 10:18:00  来源:扬州日报  

劈丝

编织

包裹

上色

晾晒

“过年前,家里做的子孙灯都批发出去了,这两天再赶点出来。”2月13日一早,景区城北街道槐南村鸭成荡组的李国林和老伴就在家里忙开了,他一边给子孙灯外壳刷色,一边向记者介绍,从大年初一到现在,自己和老伴一天没闲着。

老手艺已经传承了四代

制作子孙灯是槐南村鸭成荡组的传统技艺。这种俗称子孙灯的椭圆形红灯笼,是扬州近郊不少家庭每年正月上灯时节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品,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

李国林今年66岁,是家里做子孙灯的第四代传人。他介绍,自己老家在北郊酒甸,曾祖母是鸭成荡庄上的,爷爷3岁时,曾祖父去世,曾祖母带着孩子们回娘家庄台定居,农闲时做子孙灯补贴家用,将孩子们拉扯长大。“我的父母也是靠做子孙灯养大了我们兄妹5人。”李国林说,自己六七岁时,就跟着大人后面学编灯笼框架,到如今已经做了整整60年,从曾祖母算起,家里做子孙灯持续130多年了。

曾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以前种田没什么收入,做子孙灯是老百姓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李国林介绍,二三十年前,鸭成荡组二三十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做子孙灯。现在,年轻人上班,有的老年人年纪大了也不做了,庄台上还在做的大约还有10户人家。

李国林和老伴在做灯人里算“年轻”的,至今还是当地做子孙灯的大户,每年可以做上万只,可以挣个几万元。李国林的老伴顾雪芬介绍:“今年子孙灯行情好,进入腊月,老客户就纷纷前来订购了,价格也比往年高不少,市场上一对子孙灯可以卖到15元。”

做的是手艺,传承的是情怀

因为做子孙灯出了名,李国林“购”“销”都不需要烦神。他说,客户和原材料供应商几乎都是找上门来的,每年光是编灯笼的竹子就要用到上千斤,卖家直接运过来。春节前后,需要灯笼的客商会上门拿货,儿子也会在网上帮助推广。

做子孙灯是纯手工活,从劈竹子、编框架到灯笼成形,有20多道工序。庄上的老年人说,以前劈竹子,劈得手都发抖。李国林也说:“做灯笼挣的是辛苦钱,不如上班。”

虽说辛苦,做了几十年,老手艺还是丢不下。李国林说,平时有了空闲,就不由自主地想把原材料拿出来,顺带着编几只灯笼——这是鸭成荡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 通讯员 祁霞 记者 仲冬兰 司新利 摄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