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与月亮,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秋拜月是流传于扬州的一项传统民间习俗,起源于周代,先兴于宫廷,后由贵族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继而盛行于民间,相沿成习。扬州中秋拜月的供品主要有菱角、嫩藕、时令水果;仪式流程主要有祭月、焚香、诵读拜月祭文等,中秋佳节寄托着人们对安康、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王大庆 摄
2014年8月25日,扬州中秋拜月经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扬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月,扬州中秋拜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早在唐朝时期,扬州以其深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流连于此,留下了诸多颂月的诗篇,如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这些表明扬州中秋拜月习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扬州老城区的民居,除了少数人家有院落,多数为三合院等平房。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也在老城区度过了童年、少年,直至参加工作后数年,才搬出传统民居。其间,自家及四邻的拜月(又叫祭月、敬月)习俗,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记忆中,我家的拜月活动也有着较长的历史,虽没有“三上香、三敬酒、诵读祝文”等规范流程,仪式还是有的。在中秋节这天的晚饭后,以家中的祖母为主,在天井里摆上四仙桌作为供案,放上各种供品,月亮一出,由拜月人点香燃烛,向圆月叩拜。即使这天晚上天阴下雨,同样也在室内朝着月出的方向拜月。
当年我家拜月的供品不算丰盛,主要有菱角、嫩藕、莲蓬、柿子、石榴、芡实等,种类不一,还有一盘鱼和月宫饼,有时还有苹果、梨等水果。此外还需供上月饼、团圆(芝麻糖烧)饼等食品,及茶水一杯、酒一瓶。
每次的供品里,“子孙藕”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子孙藕”是一只藕节多芽的全枝藕,关键要枝芽完整,象征子孙延绵不断。这种藕,节前就要在菜市场留意选购好,取回过程中则要小心翼翼,不能弄断枝芽。
周边邻居家拜月与我家大同小异,一般都不举行隆重的仪式,也没有许多讲究,只是走走过程而已。时过境迁,随着祖父辈亲人的离世,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先后搬迁出老城区,受条件所限,抑或人们的观念更新,老城区的拜月习俗也越来越鲜见了,而在一些乡村,则继续保留着这一传统的习俗。
除了居家设台拜月外,赏月也是老扬城人的一项传统选择。通常,扬城的年轻人会在中秋这天的晚上去郊外赏月,最佳场所当属瘦西湖了。情侣、朋友三五成群结伴,在沁人的秋风里夜游瘦西湖赏月,让人倍感心旷神怡。其实,我数次中秋之夜游瘦西湖,是想亲自印证一民间的传说:中秋之夜,五亭桥其十五个桥洞各衔一月,但没能实现。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印证传说的想法也渐渐淡化了,十五个桥洞衔月,是扬城人对美好景物寄托的美好情感与愿望。正如清代黄惺庵所说,“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透过短短的词句,赞美扬城美景,浓浓的思乡情怀蕴含其中。
中秋节日里,除了拜月、赏月,民间还有做圆烧饼、吃月饼、吃桂花糕、吃团圆饭、摸秋等习俗和吉祥礼仪,这些传统习俗的延续和传承,表达了扬州市民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显现出独特的扬州历史文化符号。
作者:魏怡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