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史盼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前日,经开区城乡局在施桥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文化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
活动中,来自江海学院非遗社团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施桥实验小学,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课。面塑、绒花、活字印刷、皮影戏等非遗活态集中亮相,让小朋友们零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其中,皮影戏表演了经典的《三打白骨精》剧目,小朋友们深受感染,还学习制作了剧中人物,像模像样地演起来。而在绒花制作工艺体验中,小朋友们拿起扭扭棒,有的做起美丽花朵,有的做起可爱头饰。面塑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发挥,创作了国宝吃竹子、鲜花满地开等极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在活字印刷小课堂上,小朋友们沉浸式体验了从排版到上墨再到印出成品的一整套制作流程。
此次活动将非遗项目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出师生了解非遗、学习非遗、爱上非遗的浓厚气氛,激发了学生研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我们将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里绽放。”经开区城乡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