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扬州共有7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是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赵波 为农牧装备
插上腾飞的翅膀
赵波是丰尚农牧装备有限公司研究总院首席设计师,也是邗江区劳模工匠服务队队长。在农牧装备领域,他坚持科技创新,经过长达3年的若干次试验和改进,研制出SWFL130F立式超微粉碎机,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这一技术成果已为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带来收益。
赵波还带领研发一线团队,根据国内外牛羊养殖的先进工艺方法,设计开发了应用于国内牛羊养殖的饲料加工机械,使国产牧草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进口牧草使用,极大提高了奶牛、肉牛、肉羊的饲养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赵波不仅在全国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还获得了1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发明专利申请,同时荣获“中国粮油学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焦建一 雪域高原唱响奉献之歌
焦建一是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西藏区域项目班组长,高级工程师。2021年初,中核华兴主动承接了西藏革命建设改革纪念馆项目建设任务,焦建一主动请缨奔赴西藏拉萨参与项目建设。在处理完南京宁句轨道交通项目的相关工作后,来不及喘息便奔赴西藏雪域高原,连续数年扎根在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在雪域高原唱响了扬州劳动者的奉献之歌。
在保障西藏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焦建一还主动肩负起驻苏央企、核工业企业产业援藏的重要使命,积极协调中核集团加大在藏投资,拉萨、日喀则、那曲等地区近10个项目先后落地,业务涵盖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与运营、核技术应用、工程建设、铀矿资源普查、重大项目技术支持等领域。他先后被评为中核华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所带团队于2024年5月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何其金 白手起家的农民企业家
何其金是江苏新霖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一位朴实的农民企业家。他白手起家,靠着几台缝纫机,“踩”出了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路;抢抓新能源风口,“跑”出了光伏产业“加速度”。
1981年,何其金迫于生计进入服装厂,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他苦练技术,学习营销,从学徒工一路走上了生产厂长的岗位。2005年,他与世界名牌企业合作组建了服装公司,150天后公司落成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3.5亿元,完成税收1000多万元,一举成为高邮工业纳税十强企业。2019年,他又投入3亿元,对企业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设备网络化、数据可视化、流程智能化,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2016年,何其金被授予省和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2024年,企业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装备水平,着力强链补链,锻造产业集群,集聚规模优势。企业成功跻身江苏省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行列。
莫元花 “一针一线”绣出精彩人生
莫元花是扬州国凤乱针刺绣研究所技术总监,她用刺绣“一针一线”绣出了精彩人生。
1982年出生、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莫元花,却当起了绣娘,创办了扬州国凤刺绣研究所、宝应县莫元花刺绣艺术工作室。在她的培养带动下,全县近4000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宝应县鲁垛镇有了乱针刺绣产业园,刺绣产业不断扩大。莫氏“国凤乱针刺绣”研究所引领的刺绣手工业已经成为鲁垛镇一项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莫元花创作的作品也多次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她也光荣成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扬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江苏工匠、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最美职工。
戴大喜 一辈子只为“一只虾”
在高邮市龙虬镇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高邮大虾看龙虬,龙虬养虾找“大喜”。戴大喜是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一辈子只为“一只虾”,致力将高邮大虾产业做强做大,让更多的农民致富。
20多年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2000多农户从事罗氏沼虾养殖,注册的“沼源”牌罗氏沼虾畅销市场,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基地养殖面积也由300亩发展到了5460亩,户均纯收入达到了9万元以上,同时还带领140多个低收入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为帮助虾农养虾,解决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他还率先在全市建设特种水产科技服务超市,组建技术团队服务广大养殖户,解决技术到田头“最后一公里”,培训养殖户达4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200份,接受咨询次数上万次,并与国内4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杨静 35年教书育人传佳话
杨静是汶河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扬州市汶河小学党总支书记,在35年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守教学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1990年,杨静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先后主持或参与10余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她还搭建集团“名师工作室”,以项目化、特色化、系统化对发展中教师进行“升格”培养,对成熟型教师进行“风格”培养,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正谊书院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新时代‘正谊明道’好教师团队”获评市级重点培育团队。
她主持江苏省重点规划课题《“可亲的经典”书院课程开发研究》,带领教师开发校本读物《明道午诵》,探索亲近经典新方式。她还充分发挥新时代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走进沙头天诚智能集团、扬州大学、文昌社区、旌忠寺社区等地,面向企业职工、师生员工、社区群众授课宣讲,远赴四川省南充市仪陇老木乡长远村海沃小学参加送教。
孔德年 “数字神探”暖心警哥
“最强大脑”“数字神探”“暖心警哥”……这是同事和群众送给孔德年的一个个绰号。孔德年2000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市公安局江都分局刑事警察大队副大队长、开发区派出所所长。
孔德年今年48岁,在警校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参加公安工作后,他一直战斗在打击犯罪第一线,研发了十多种软件,成为全国基层刑侦信息化应用排头兵。
近年来,孔德年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心头,在运用数据打击犯罪的同时,带领大家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面对老人走失、青少年离家出走、物品丢失等求助警情,他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努力,去分析研判查找,给群众一个交代、一个安慰。据统计,5年来,他共挽救群众生命13人(次),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和离家出走人员110多名,找回失物价值25万多元,成为受百姓欢迎的“最暖刑警”。
通讯员 耿娴
记者 张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