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城中村”的 “逆生长”之路
2025-05-07 09:38:00  来源:扬州日报  

在扬州主城区边缘,施井村曾像一枚嵌入城市肌理的“旧纽扣”——8个庄台、400多户自建房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50%以上房屋出租,墙体开裂等隐患不少。如今,这个“城中村”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逆生长”,在环境整治中重新定义乡村新貌。

危房“变形记”:从“提心吊胆”到“安心落脚”

“以前关窗都得使蛮力,墙缝能塞进手指头。”东亚组村民华春桃站在翻新后的厢房前感慨。她家两层小楼曾因地基下陷导致墙体倾斜,门窗扭曲变形,被列为B级危房。去年深秋,专业施工队带着钢筋、混凝土进驻,打桩加固地基时,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庄台的宁静。68岁的华春桃每天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看着工人给墙体“穿”上钢筋网,给屋顶换上新瓦片。一个月后,青灰色的外墙取代了斑驳裂痕,玻璃窗在阳光下映出整齐的倒影。“现在下雨打雷都能睡安稳觉!”她摸着光滑的墙面笑出皱纹,言语间满是欣喜。

施井村的危房整治并非“一刀切”。村委会副主任杨哲翻开工作日志,35户修缮房屋各有“专属方案”:有的房屋加固墙体,有的重新浇筑地基,还有的整体翻修屋顶。施工期间,村委会成员每天戴着安全帽巡查,用手机拍下每道工序上传工作群,连砌墙的水泥标号都要比对三遍。当最后一户危房验收通过时,恰逢冬至,庄台上飘起腊肉香,各家房屋在炊烟中显得格外温暖。

庄台“美颜术”:从“面子工程”到“扮靓里子”

清晨五点半,东亚组志愿者安正兰的扫帚声准时响起。她负责的主干道曾是“卫生死角”,露天垃圾池夏天蚊蝇乱飞,雨天污水横流。如今,封闭式垃圾桶整齐排列,深绿色的箱体上印着“垃圾不落地”的标语。安正兰弯腰捡起一片落叶,放进随身携带的垃圾袋:“现在连烟头都少见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扔。”

在陈庄组,姜大凤阿姨说,记得前些年梅雨季期间,暴雨冲垮了门前土路,积水漫过脚踝,她打着手电筒蹚水挪到高处。如今,新铺设的污水管网如同地下“血管”,将雨水引入主干道的排水渠。去年的一场暴雨倾盆,她特意蹲在门口观察:雨水顺着窨井盖的网格迅速下渗,路面没有了积水。“现在敢穿干净鞋出门了!”她笑着抬起脚,白色运动鞋一尘不染。

练就“绣花功”:从“政府独唱”到“全民合唱”

每天傍晚,庄台睦邻点里总会聚起几拨人。8个庄台的“自治小组”正在讨论下一阶段环境整改计划。

“每个庄台选2名至3名党员志愿者当‘管家’,环境卫生、隐患排查都有人牵头。”施井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推行庄台自治,村民主动参与度噌噌上涨——华春桃主动申请当民意收集员,安正兰的扫帚把磨秃了三把,姜大凤成了“庄台巡视员”。

漫步庄台,曾经斑驳的墙面绘上了水墨扬州图景,废弃的砖瓦堆变身“袖珍花园”,不少住户门前都挂着“文明家庭”公示牌。最引人注目的是屋檐下整齐排列的灭火器,阳光下红色瓶身格外醒目。“每隔一年就有专人来充粉,还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呢!”这名负责人指着灭火器说。

从危房修缮到管网改造,从垃圾革命到自治提效,施井村的蜕变里藏着乡村治理的密码: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以民生痛点为画笔,在“见人见事”中勾勒出乡村的未来模样。通讯员 秦淮河 马丽 记者 陈晨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