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扬州 > 正文
52次生命接力 这位社区书记很“热血”
2025-05-21 11:07:00  来源:扬州日报  

张雪松在献血。 王诗韵 摄

春日暖阳倾泻在扬州市文化宫献血屋内,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委书记张雪松熟练地挽起袖子,完成了人生第52次无偿献血。800毫升全血、98个单位血小板,52次献血记录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奉献的热忱。从普通社区工作者到全国无偿献血“五星志愿者”,从稀有血型救助组织者到器官捐献志愿者,这位“热血男儿”用行动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公益人生。

从“第一次”到“每一次” 献血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016年,张雪松在时代广场附近完成首次献血。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一举动会成为他改变人生的起点。“血液若不捐献,最终也会自然消亡。与其浪费,不如让它延续他人生命。”在他看来,献血不仅是公益善举,更是对自我健康的“认证”。

2023年起,他坚持每月一次献血,将献血视为“特殊的充电时间”。“一个多小时看似漫长,实则是身心的沉淀。”张雪松笑称,自己献完血从不休息,“献血后照常工作,反而让我更精神。”

扬州市中心血站体采科副科长张涵雪回忆,每当血小板紧缺时,无论多忙,张雪松总会第一时间响应。“他的坚持让我们感动,也带动了更多人前来献血。”

从“助人自助”到“人人可为”

激活社区公益生态

作为社区书记,张雪松深知“身教胜于言传”。他在社区设立无偿献血宣传栏,带领工作人员、志愿者、居民共同参与。旌忠寺社区工作人员牛笑坦言:“以前从没献过血,受张书记影响,现在我也成了‘献血新人’。”数据显示,旌忠寺社区超八成工作人员长期参与献血,辖区居民献血率同比增长40%。

更令人动容的是,张雪松将公益理念融入家庭。妻子累计献血超4000毫升,成为江苏省“三免卡”持有者;儿子从小跟随父亲参与公益活动,成长为学校公益骨干。“我希望孩子明白,人与人需要双向奔赴。今日他人为你献血,明日你当回馈社会。”张雪松的言传身教,让公益成为家风传承。

“熊猫人之家”

用温情破解稀有血型困局

2018年,张雪松发起成立扬州首个稀有血型线下组织“熊猫人之家”,背后则是一段深情的父爱故事。因儿子是RH阴性血,他深知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当孩子需要输血时,陌生人能否伸出援手?这需要情感纽带。”

组织成立后,他策划“熊猫人回家”“寻找熊猫的你”等活动,搭建起稀有血型人群互助平台。一次救助经历令他至今难忘:一名患有母细胞瘤的熊猫血婴儿急需用血,母亲虽为医生却束手无策。“她求助的眼神让我心痛。”张雪松迅速发动成员寻找血源,并通过义卖筹集善款慰问患儿家庭。多名“熊猫人”主动表态:“孩子需要时,我们随时在!”

从“热血”到“大爱”

让生命在奉献中升华

张雪松的公益版图不止于献血。他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协议,将“助人”理念贯彻终生。“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活着时的贡献,更在于离去后的馈赠。”在他看来,社区工作者的使命是“填补社会鸿沟”——无论是医患误解,还是公众对血站成本的质疑,他都通过科普与行动一一化解。

“献血需要温度,机器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他常以“跑步搭子”比喻献血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因热血结缘,成为彼此生命的守护者。”这种理念渗透到社区治理中:他推动建立“文明驿站”,提供血型检测、公益咨询等服务,将社区打造成“温情枢纽”。

通讯员 殷铭 殷祥婷

记 者 王诗韵

记者手记

52袋热血,52次生命接力。张雪松用行动证明:奉献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在挽起袖管的瞬间里,在对陌生人的善意牵挂间。这位基层书记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公益之路的方向——当善意成为习惯,微光终将汇成星河。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