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源村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带着她97岁的婆婆,收拾整理庭院、美化环境。我们村支书恰巧看到这一幕,拍下来放到群里,大家都深受感染。”驻村干部、扬中经开区组织统战委员朱剑告诉记者,“美化人居环境已经深入人心,这得益于扬中近年来长时间、大力度、高效率的持续推进。”
初冬的阳光下,扬中市经开区福源村村委会墙上张贴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检查考核表”十分醒目。漫步村中,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宣传长廊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家前屋后花木扶疏,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时而有鱼儿跃出水面……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展。
自2013年底被确定为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单位以来,扬中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起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全覆盖的“八位一体 ”运行维护机制。“构建这套机制,就是要变‘整治思维’为‘管护思维’、变‘应急管理’为‘常态管理’,让扬中城乡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扬中市委书记、市长张德军说,扬中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2014年出台《关于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来,一个文件管到今天、一项工作抓到现在,有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难题,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扬中农民的房子越盖越漂亮,家里装潢越来越高档,但家门外的环境一度让人皱眉:河道淤泥堆积、村里村外垃圾成堆,苍蝇蚊子到处飞,虽然也时不时整治一下,但整治过后又屡屡回潮。为破解这一问题,扬中市每年拿出财政资金近1000万元,推进农村“八位一体”建设。该市出台规定:由市财政拿出资金,每年给予各行政村13万-17万元补助,对年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村,补贴标准再上浮20%,各镇(街、区)按照1:1的标准给予配套。有了资金,各村或组建管护队伍,或发动党员率领村民一起干,构建起农村公共服务管护的长效机制。“现在每到开人居环境整治大会,像挖河道多少公里、清运垃圾多少车,我们扬中都拿不出这样的数据,因为这些问题在我们平时的管护中都解决掉了,已经进入常态化维护!”扬中市委农办副主任白玉卿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是获益者也是参与者。为了引导村民积极投身其中,扬中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方法。新坝镇立新村有一条百来米的乡道,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因为道两旁的两个小组多年来闹矛盾,这条路一直修不起来。去年12月,立新村通过发挥“党群驿站”作用,发动两个小组的党员带头,反复沟通商议,深入化解矛盾,一条20多年没修成的百米道路,几个月就建成了。村党委书记肖胜说,党建引领就是“老路换新颜”的“金钥匙”。八桥镇福源村党委副书记包信桥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比如不愿拆除村前屋后的违章建筑、不愿整理庭院,但通过党小组深入谈心、党员带头示范,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近年来,扬中市积极探索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深入网点中,采取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小组联系群众的优势。截至目前,扬中已建成群众身边的农村党小组658个、党员群众家中的党小组阵地“党群之家”277个,在84个村(社区)建立起1000多人的管护队伍。在党小组、党员的带领下,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扬中各村开展的“清洁庭院”评比挂牌活动,受到村民的高度重视。“我们村开展‘清洁庭院’评比,大家谁都不甘落后,有的村民还担心‘自家院子不整洁,会不会影响到以后嫁女儿啊’。”八桥镇红旗村党委书记刘美红很有感触,“有了村民的积极参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实现‘八位一体’就有了保障,人居环境会越来越好。”
本报通讯员 徐梓平
本报记者 董超标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