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村居整洁,道路平坦、绿树成荫,鲜花怒放、墙绘绚烂……1月14日,记者走进京口区谏壁街道雩山村黄丝湾自然村,一股清新、整洁、远离城市喧嚣的气息扑面而来,美得令人心旷神怡。正所谓:宜居村庄美如画,江南水乡入梦来。
村民李发琴告诉记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村里的生活垃圾、杂物被清理了,河流、河塘的淤泥被清除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被制止了,我们村里还绘制了新的文化墙。你看我家门口墙上这些彩绘,画得真好啊,说得更有道理。‘国为家,心向党,诚立身,俭养德,孝当先,忠无私……’这些都说出了我们农民的心里话。”
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采访了解到,上述情景仅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地见效的一个侧影。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荣飞等10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被确定为重要建议之一。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重要建议的办理,建立机制、制定举措、狠抓落实,以“四治理四提升”为工作重点,着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汇报、赴辖市区调研、征求镇村两级意见建议等形式,对办理工作进行了督办。目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立足长远,高起点规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实用性,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牵头职能,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抓好推动落实。
目前,市区、丹阳、句容、扬中全面展开新一轮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并已通过专家论证。2020年,全市计划完成41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有部分村庄完成规划编制方案的专家认证。其中,丹阳市马陵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及镇江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乡村振兴专项研究报告,分别获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规划评选二、三等奖。
政策给力,试点先行
2020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专项资金投入,出台了《镇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办法(试行)》,明确奖补资金的切块分配及结果兑现,各辖市区也结合实际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同时,市财政安排1亿元用于2019至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定量补助和综合评估奖补。
在具体整治推进中,我市以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等突出问题整治为重点,打响村庄环境整治“春夏”战役等关键战。目前,全市累计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5.58万余座;新(改)建垃圾房5655座、购置垃圾清运车辆786辆、改造老旧垃圾转运站设施设备18座;全市新(改)建农村公共厕所377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100%,累计建成各类美丽宜居村庄578个、省级绿美村庄66个,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21个,13个获省级命名; 18个村庄被命名为江苏省传统村落。
此外,丹阳市生活污水治理典型做法列入国务院大检查反馈正面清单;扬中市“八位一体”长效管护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全市7014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并通过验收销号;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总体上,全市农村“脏”的问题明显减少,“乱”的现象有效管控,“差”的状况逐步改观,“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全力以赴,常抓不懈
下一步,市政府将以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为导向,谨防既有整治成果出现破败失管等回潮现象;积极探索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资金、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党建引领的导向作用,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等。
市人大常委会要求,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把环境整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效果导向,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防止问题出现反复;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老百姓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和参与度,营造农村人居环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本报通讯员 徐静 卢军 本报记者 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