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丹徒残联:让幸福敲响残疾人的心扉
2021-10-26 09:47:00  来源:镇江日报  

“哪个残疾人家庭没有脱贫致富的梦想?有了它们,这个梦想不难实现。”一杆秤,一只鹅,看着计数,丹徒区荣炳园区蒲圩村的凌罗福咧开嘴笑了。一只鹅扣掉成本有望净赚百元,20只鹅,这个残疾人家庭就能增收近2000元。

今年5月,丹徒区残联推出为残疾人打造居家就业服务“爱心送鹅苗”活动,凌罗福家领到了20只鹅苗以及鹅苗所需要的饲料。如今,鹅已长成,出栏在即,凌罗福难掩感激之情。

区残联向来被残疾人视作“娘家”,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丹徒区残联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为民服务结合起来,以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推动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家庭”

一直以来,残疾人群体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对于残疾人来说,拥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区残联根据区域特点,探索实施“托养服务+辅助就业”助残新模式,全力推进贫困残疾人托养和就业工作。

开启残疾人居家就业模式,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家庭养殖业是挖掘残疾人有限的就业能力,是撬动和激发其家庭成员等外在力量支持的项目,为居住在村边、池塘边的残疾人家庭搭建“饲养小舞台”,使残疾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

常态化开展辅助性就业,全区有4家“残疾人之家”开展辅助性就业,参与辅助性就业人员达到80人。积极对接区财政、税务部门,拿方案、定指标,鼓励企业积极吸收残疾人就业,全区共有70家企业集中安置330名残疾人就业。与区人社部门合作,摸查就业困难的残疾人,通过线上点对点的服务,帮助残疾人就业;同时将残疾人的需求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电商、扫盲等项目培训,以支持、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带动劳动就业。

巩固脱贫成果,推动残疾人生活“小康进程”

如何确保残疾人脱贫不返贫?丹徒区残联将不返贫作为工作“红线”进行网格化管理,由镇残联实行动态监测管理。目前,全区有27名残疾人纳入返贫监测,纳入贫困边缘监测残疾人数有2名。

同时,主动与区扶贫办、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结合万企联万村活动,针对低收入、易返贫边缘户残疾人家庭,将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及亲友纳入当地家庭农场。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每个基地至少帮扶1-2户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确保其有稳定收入。

将全区原建档立卡残疾人纳入“防贫保”,扎好“防返”最后的篱笆。按每人180元交纳保费,提供疾病住院、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教育补助、因灾损失五大类保障,让更多的残疾人家庭及时得到安抚和补偿,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推动残疾人生活“小康进程”。

推动规范化建设,打造残疾人“幸福家园”

“残疾人之家”是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区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之家建设工作,按照“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七有”要求,全区共建了21家“残疾人之家”,其中镇级“残疾人之家”10家,村级“残疾人之家”11家。

依托“残疾人之家”开展托养服务。全区今年需安置托养残疾人员约430名,区残联首先通过村一级“残疾人之家”对残疾人进行托养服务;再者依托有残疾人托养资质的镇养老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提供托养服务;同时积极协调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将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送至市托养中心提供托养服务。目前完成托养人员351名,占需安置人数的81.6%。针对无法到机构进行托养的82名重度残疾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残疾人进行居家式托养服务。

做好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是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区残联时刻把残疾人冷暖挂心上,扎实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以务实作风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本报通讯员 赵春 本报记者 崔宁华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