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句容市边城镇“残疾人之家”,10余名残疾人埋头剪线头,熟练地将外贸服饰加工出来,一派繁忙景象。“之前没有项目,在句容市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新的运作模式下,帮我们进行项目调配,残疾人过上‘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每月都能拿到薪水。”边城镇残联工作人员说。
据句容市慈善总会负责人介绍,从2021开始,慈善总会与句容市残联联合实施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建立了辅助性就业“1+12+N”运作模式,为辅助性就业引来“源头活水”,保障“残疾人之家”高效运行,句容市慈善总会根据残疾人员出勤情况,给予每人每天10元的出勤补助,开启了一条受残疾人欢迎的“家门口慈善”辅助残疾人就业之路。
加强“1个”中心建设,提供精准调配服务。句容市慈善总会、句容市残联重点加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建设,设立专职团队,建立项目资源库,充分保障市场存量项目与残疾人就业能力的精准匹配。进一步完善中心与“残疾人之家”沟通联络机制,跟踪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及时调配项目资源,保障机构稳定运行。同时优化调配环节,从源头着手,省去项目中间环节和外包流程,提升劳动附加值。截至目前,句容市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覆盖18家“残疾人之家”,对接10余家企业,承接线圈、布艺、手工等40余个项目业务。
强化“12个”阵地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质效。句容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的快速发展,对“残疾人之家”建设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残联通过“软硬兼施”开始“破局”。一方面,合理规划使用“残疾人之家”专项资金和辅助性就业补贴资金,扩大就业场所,优化功能配置,为辅助性就业提供“硬支撑”。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辅助性就业培训,提高残疾人适岗能力,帮助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残疾人适应项目,为项目适配做好“软服务”,让残疾人学得会、干得了、拿得多。
带动“N个”站点建设,合力破解就业难题。随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开展,一部分残疾人因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等原因无法参与“残疾人之家”,集中就业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帮助这部分人群实现“就业梦”,句容市慈善总会、句容市残联充分发挥“残疾人之家”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点+残疾人”的运行模式,在镇村“残疾人之家”周边以进小区、下农村的方式建立局部辅助性就业点,为居家托养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为进一步提高产品产量摊薄运输成本,句容市残联积极发动周边留守老人、陪读妇女等群体参与就业,有效促进零散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各辅助性就业点已吸收周边居家托养残疾人、陪读家长、社区老年人等近200人从事辅助性就业。崇明街道梅花小区辅助性就业点还与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打造“企业+辅助性就业点+学生”的合作模式,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通过“定向输出”等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句容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1+12+N”模式,充分发挥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职能,帮助“残疾人之家”常态长效运行,促进辅助性就业站以点带面成片,形成链条式、组织化就业网络。不仅增加了残疾人的就业收入,解放了残疾人家庭的劳动力,还带动了周边闲置劳动力灵活就业,打开了“家门口就业”的新局面。
目前,句容全市18家“残疾人之家”有264人参与辅助性就业。三年多来,句容市慈善总会资助资金59.31万元,受助人数521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新局面,受到了残疾人和全社会的广泛好评。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徐成明 孙浩 王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