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本全面反映镇江市京口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纪实图书《“京”彩“理”赞》,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翻阅新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青年书法爱好者手写的书名,封面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一抹鲜艳的“拼音红”镶嵌在封面,寓意“理论之火”必将在京口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燃起燎原之势;素雅的主色调与之相互映衬,既彰显理论的深邃度,又凸显宣讲的亲和力。
被问及创作过程时,作者巫长龙坦言,从动议到构思,从落笔到定稿,“前后也就一个月时间”。但初稿因文风过于偏重理论,稍显枯燥,被出版社退回要求重写,“倒逼自己在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闭关6整天,果断放弃原稿、转变写作思路,最终以日记体、讲故事的形式一气呵成”。
采访中,巫长龙笑着用一首打油诗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满腔热忱明志向,万千情愫寄宣讲。校地合作促发展,联学共建谱新篇。‘无中生有’思路转,博大‘京’深意更长。纵使明月常为伴,最是繁星满人间。”
“满腔热忱明志向,万千情愫寄宣讲。”巫长龙介绍说,这一章节主要写了京口区基层理论宣讲的破局之路。而“纵使明月常为伴,最是繁星满人间”是京口区基层理论宣讲的一条特色之路。实践中,京口既注重全区整体推进,又鼓励各地形成特色。比如,谏壁街道的“老弗士”“小弗士”,象山街道的“‘象’善有理”,大市口街道的“理‘响’大市口”,健康路街道的“相约广玉兰树下”,四牌楼街道的“亚夫课堂”“滨江茶铺”“网开三面”,正东路街道的“‘理’好,正东!”,京口经济开发区的“‘京经’乐道”,新民洲的“我行我秀”,以及“百姓名嘴宣讲团”“青年讲师团”“巾帼宣讲团”“银发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银发法源志愿服务分队”等特色宣讲队伍,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走深走实,共同绘就京口基层理论宣讲的绚丽画卷。
在近日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江苏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远东肯定新书既是近年来京口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校地联学共建的成果展示。编辑吴春娥认为,该书主题明确突出,内容通俗易懂,案例具体生动,并以图文并茂、链接视频的形式,让基层理论宣讲故事跃然纸上、“鲜活”起来,体现了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基层温度、宣讲广度的有机融合,对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入脑入心入行”,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江苏省首批“党课名师”曹荣琪对新书出版表达了“祝贺、祝愿、祝福”之意。他表示,自己阅读下来,不仅看到了组织层面的一些做法,还看到了基层宣讲的一些方法;不仅看到了一些宣讲场景的呈现,还看到了现象背后一些思路;不仅看到了一些宣讲工作的成果,还看到了凝结在这些成果中的情怀,希望更多的读者、宣讲员看到这本书,掌握宣讲方法,体验真挚情怀,做到学以致用,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
镇江市委宣讲团成员、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郭昭昭立足高校教学实际,肯定此书“接地气、冒热气、有着人间烟火气”,生动揭示了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三大关键:“讲得清”“讲得深”“讲得活”。
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尤恒读罢全书不禁感叹:“理论宣讲原来也可以这样‘潮’,让正能量真正入心入肺。”
京口区委区级机关工委副书记、区级机关“双争”理论宣讲团副团长李跃华作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参与者、见证者,在阅读新书后表示将“用思想启迪智慧、用声音传递力量、用行动践行担当”。本报记者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