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开工建设了,这可是我们村里的‘六尺巷’。”近日,镇江大路镇小港村葛家组热闹起来,村民们一边叫好,一边上手帮忙,启动了一条特殊巷道的改造扩宽工程。曾经困扰了当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在村委会牵头下,村民主动让出房屋面积、邻里乡亲齐心协力,一条狭窄的农村道路迎来新生。
这条位于村西南面的农村水泥路,巷道口最窄处仅2.1米,夹在一栋30多平方米的红砖老房与对面民房之间。“以前来来去去是板车,后来主要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那路口窄一点没问题,现在私家车多了,逢年过节车子开不进来,要是强行进来一定会剐蹭。”村民葛程鹏说到出行烦恼,皱起了眉头。从这条巷子进出的有12户住户,随着汽车的普及,这条巷道成了制约村民出行的“瓶颈”。
今年,小港村村委会将这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因为这处红砖老房现在没人住,所以我们就跟房主沟通,看看能不能协商,拆除墙面,让出一点地方来扩建道路。”村委会工作人员许洪泰介绍,因涉及村民房屋财产、农村房屋建设手续等多项棘手事项,村委会通过上门走访,广泛征求房主以及其他村民的意见,终于让道路扩建提上日程。
经过两个月沟通,房屋拆除方案敲定,并协商后续若涉及拆迁、房屋面积统计等相关事宜后,房主主动提出可以将靠道路一面的墙拆除,墙面缩进1米左右,让出地方来扩宽道路。“这房子建了快40年,以前是我父母住的。对于扩宽道路的事情,我们肯定同意的,都是村里人,给大家行个方便。”房主葛亿曾说。
协商过程既尊重了村民的财产权,又激发了邻里互助的集体意识。最终,工程资金由村委会牵头,大部分村民积极主动捐款。改造后农村巷道将拓宽至3米,大大改善通行条件。村民何纪亮高兴地表示:“以前车子都得停老远,现在方便多了,村委会办了件大实事。”
眼下,小港村的道路扩宽建设已经完成,车辆行人可以正常通行,近期还将实施巷道硬化,完善周边环境。村民何培荣的儿子下半年要办婚礼,这条巷道是婚车到他家的必经之路,婚车能否顺利通行,此前让他一家人忧心忡忡。“现在路拓宽了,是大好事,特别开心,到时候一定多买喜糖分给大家。”何培荣笑着说。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这首家诗成就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美谈。如今,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佳话故事正在小港村续写。“道路完善后,还要在两旁的房屋墙面上通过彩绘或者文字介绍的方式,来记录道路扩宽的过程。”小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志强介绍,这处巷口将建成村级精神文明阵地,促进基层治理与传统文化不断融合,让更多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村里。
本报记者 潘宇琴
本报 通讯员 王洁源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