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7000年前的泰州人吃什么?住哪里?是怎么生活的?12月3日下午,在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现场,“水韵江苏”全媒体平台联合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微泰州、泰州文旅、兴化旅游,开启一场“考古直播”,通过分享一系列文物考古研究,揭开先民远古生活场景的神秘面纱。
2021年4月,一位垂钓者在草堰港钓鱼时,发现村民深挖土地翻出大量陶片、鹿骨等,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由此,一座沉睡地下7000年的古遗址被发现。7000年,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时间跟中学课本上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的初始时间差不多,比良渚文化早了将近2000年。
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清理出来的席子类文物,编织方式跟现代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席子,基本毫无差别。据了解,席子在遗址中很常见,部分铺在灰坑底部、边壁,大多零散分布在地层中。7000年前,对于先民来说,席子属于普通日用品。
谈及席子,先民睡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专家介绍,当前所见房址多为芦苇束墙体,是草堰港遗址极具特色的建筑模式。截至目前,考古队已发现四座房址,分别编号为F1、F2、F3、F4。F1、F2为芦苇建筑,仅残存地下部分。F1系用捆扎芦苇束深扎地下,围成房屋;F2用芦苇密集编扎在一起构成墙体,在西北处留有出入口。其中,最复杂的一座是F4,它的北部是用芦苇编织的框架,南部栅栏用横、纵芦苇束编织而成,房子外围的西南和南侧,是由木桩组成的木栅栏,呈半圆形环绕,房子北部框架内还铺有大面积散乱的芦苇茎秆,上面有大量粪便化石,推测可能是饲养家畜的地方。F4长11米、宽7.7米,残存面积近85平方米,相当于现在的两室一厅。
草堰港遗址的完好保存,不仅见证了先民的劳动智慧与艺术追求,也让大家从他们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在草堰港遗址区,除芡实、菱角等植物遗存外,还有一片黑色堆积,即炭化稻,这也证实草堰港的先民,在7000年前就已经吃上米饭。众所周知,稻壳本身是黄色的,稻米是白色的,由于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在缺氧甚至是无氧环境下,有机质被慢慢分解,便留下一些像碳一样的物质叫作炭化稻。据了解,考古中发现的水稻遗存,有肉眼可见的稻米、稻谷、穗轴等大遗存,也有从土壤沉积物中提取到的植硅体等微体遗存,经采样鉴定,可确定是人工栽培稻。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记者了解到,鹿、猪、牛、鱼鳖、鸟禽等,也均包含在先民丰富的食谱中。一群人围猎了一头鹿后,有的生火,有的放置炊具,准备饱餐一顿,这就是7000年前泰州人的生活烟火气。据介绍,当时,精美的耜、镞、匕、锥等骨角器均被广泛应用于渔猎。我们都知道钻木取火,但先民用的取火工具长什么样?草堰港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钻木取火器,被誉为最早的“打火机”,比国内之前的发现,早了足足3000年之久。除烧烤外,先民吃食物时还会生火架锅,用陶釜等器具进行烹煮,再用陶土制作的各种炊具享受美食。
兴化草堰港遗址是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出土了巨量的人工栽培稻和动物遗存,是中国多元一体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经前期系统勘探,已基本确认了草堰港遗址分布范围及不同区域文化堆积状况,勘探表明遗址总面积逾8万平方米,当前的发掘面积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记者 薛如苇
记 者 鲍 仁 通讯员 吴 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