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铿锵的锣鼓响彻在泰州港集装箱码头,在海军“南京舰”“六安舰”荣归“水兵母亲城”泰州的欢迎仪式上,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战旗红”艺术团,用激情四射的锣鼓和腰鼓表演点燃了整座城市的拥军热情。这支被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点名”的队伍,不仅是活动现场的“气氛担当”,更是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寺巷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红色轻骑兵”。
从舰艇靠泊时的热泪盈眶,到社区里的暖心服务;从红色故事的生动宣讲,到基层矛盾的及时化解……这支平均年龄50岁、由退役军人、军属和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战旗红”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正以“退役不褪色”的赤诚,将文明实践的种子播撒在大街小巷,让“战旗红”成为基层最暖的文明底色。
“实践所+服务站+志愿队” 搭起文明实践“连心桥”
在寺巷街道,“战旗红”的诞生并非偶然。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退役军人服务站,创新构建“实践所+服务站+志愿队”三位一体架构,将退役军人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明实践的“红色动能”。2023年,“战旗红”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近200名成员中,既有曾立二等功的老兵团长徐郁,也有参演过舰艇欢迎仪式的“元老级”退伍兵周松高,更有被老兵精神感染加入的军属和爱心市民。
“我们脱下军装,但服务人民的初心没变。”徐郁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共识。这支队伍不仅是文艺表演的“行家里手”,更是文明实践的“多面手”——从原创《浪花淘不尽英雄》《当那一天来临》等市级获奖节目走进社区巡演,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理论+文艺”宣讲;从守护校园的“护学岗”到关爱老人的“助老队”,从化解矛盾的“和事佬”到美化环境的“绿管家”,“战旗红”用行动证明:老兵的“余热”,能点亮文明实践的“星火”。
特色“志愿服务+” 把文明实践做到群众“心坎里”
“文明实践不是空口号,得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寺巷街道宣传统战委员张秋兰介绍,“战旗红”团队紧扣基层需求,探索出“志愿服务+”特色路径,让文明实践既有高度、更有温度。组建“宣讲分队”,走社区、进学校、入企业,用“老兵讲战史”“老兵说初心”的朴实语言,讲述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赓续红色基因。团队创新“老兵服务老兵、老兵带动老兵”模式,发动“兵支书”和老兵志愿者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参与政策宣传、应急救援。聚焦困难帮扶,团队创建“护学岗分队”“助老爱老”“结对帮扶”分队,身影遍布学校、养老院、困难家庭。推动环境整治,宣传垃圾分类,义务帮农户抢收作物,清扫积雪维持道路畅通,带动辖区居民主动加入,形成“家乡绿”与“战旗红”相映成趣的生动局面。
从“一时热”到“常态化”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欢迎仪式那天,看着军舰靠岸,我这个老兵激动地热泪盈眶,为我们‘战旗红’能参与活动的这份荣耀,更为海军的向海图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退伍老兵周松高振奋地说道。“团队铆足了劲儿,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紧排练。我们要拿出最好的状态迎接舰艇,‘战旗红’就是一支‘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队伍。”团长徐郁激动地说。这些藏着老兵的骄傲,也道尽文明实践的力量——当个体的热爱融入集体的行动,当“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文明实践便有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水兵母亲城”的拥军热情,到社区里的凡人善举;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民生难题的破解,寺巷街道的“战旗红”用老兵的担当证明:文明实践的根,在群众中;文明实践的力,在行动中。正如徐郁所说:“只要群众需要,我们的锣鼓就不会停,志愿服务的脚步就不会歇!”
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