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高云龙 郑绪军 通讯员 周荣)在泗洪县朱湖镇,与前几年的冷清截然不同,如今的新行圩居委会热闹非凡——新农居建设热火朝天,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居民返乡置业。
“今天到岗150多人,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建设,确保今年底446套农房全部建成交付。”5月3日,新行圩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侯庆东告诉记者,在广大居民的强烈要求和全力支持下,新行圩农房改善项目早在2月18日已全面复工。
2月初,受疫情影响,新行圩农房改善项目复工困难重重,当地居民心急如焚,在配合镇居党员干部科学防控疫情的同时,他们主动帮助对接采购原材料,踊跃报名加入施工队伍,撸起袖子加油干,千方百计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
“原址重建的新房,由专业公司设计,独门独院,两层小楼,楼上卧室全部朝阳,还全部带阳台,住起来肯定很舒服。”居民张士彩说,“大家都盼着早日住进新房子,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都想方设法‘添砖加瓦’。”
原先,当地居民住的大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建的砖瓦房,加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严重。朱湖镇回应群众诉求,及时启动新行圩农房改善项目建设,撬动乡村振兴。
这个项目吸引老百姓的除了好房子,还有整体规划布局。“最大限度保留了水系形状和道路结构,塑造‘绿成荫、水绕房、田围水,水围村’风貌,既融入现代元素,又保留圩区韵味,保持了这个村子关于生活、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侯庆东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新行圩农房改善项目还配套建设占地15亩的全民健身公园、75亩全民创业园、10亩小菜园和党群综合服务中心、邻里购物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着力解开“城愁”,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一样便捷的公共服务。
“得知这个项目消息后,我们夫妻俩立马决定返乡,在镇居党员干部支持下,流转50亩土地搞稻虾共作,第一年就赚了二三十万元。”居民张元红早年外出打拼,赚了些钱,但在外生活开支也大,还照顾不到家里老和小,“还是回来好,等住进新房子还会更好!”
据介绍,新行圩农房改善项目首期226套新房已全部建成,即将交付。“我家已经选好房,就等着交付入住了。”居民吴福军说,“在各类拆迁补偿款基础上,我们才掏五六万元就买下了这套小别墅,心里甭提多美啦!”
“是廉价房,更是咱老百姓的暖心房。”居民张新孝告诉记者,为确保农户“搬得出”,新行圩农房改善项目房源全部以最低价出售给拆迁农户,“不光如此,政府还建设每套60平方米的暖心房,专门保障特困户。”
“项目房源优先保障新行圩居委会农户安置,剩余房源将用于其他村居拆迁安置。”朱湖镇党委书记顾明春说,与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同步,朱湖镇将坚持党建引导,探索创新创优管理,做好集中居住“后半篇文章”,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栏目结束语
奔走全市各地采写这组系列报道,很辛苦;但每到一处,看到一张又一张笑脸,又感觉再辛苦也高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好不好,首先看住房。改善宿迁农民住房条件,关系全市农民生活质量,关系全市全面小康建设大局。各地党员干部认识到位,勇挑重担,即便面对疫情防控的叠加压力,也咬紧牙关,想方设法,攻坚克难,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工作。
如何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工作?各地做法不一而足,最重要的是,坚持规划先行,尊重农民意愿是前提,尊重乡村实际是基础。规划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关上门”,从设计方案到建筑风貌、户型结构、建房方式,都应征求农民意见,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建设“农民想住的房”。不仅如此,还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布局设计,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既要“住有所居”,又要“住有宜居”,这些在宿豫区大兴镇周马新型社区、沭阳县陇集镇墩前新型社区等地得到集中体现。
采访中,记者也深深感受到,农房改善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不能把思维和视野局限于农村、农民、农房,而要放在城乡一体化大局中谋划落子。为此,宿豫区来龙镇白鹿湖新型社区、泗洪县朱湖镇新行圩居委会在推进农房改善过程中,都注重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配套双轮驱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为农民拓展增收渠道,在农房改善中体现富民导向,使农房改善和农民增收同步推进,让乡村成为农民诗意栖息的幸福家园。
当然,随着农房改善工作的深入推进,相应的治理创新工作也要跟上。宿豫区仰化镇正以涧河新型社区为试点,围绕党建引领、服务共享、资源整合、多方参与,深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全面提升全面小康“三农”成色,做法很值得借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希望这组系列报道发挥推广经验,引发深思作用,促进各地党员干部深思熟虑后,改进方法,创新机制,更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工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