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做汤圆、扎花灯、舞龙舞狮 宿迁手艺人带你“品”元宵
2021-02-26 08:45:00  来源:宿迁网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又是一年元宵到。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是记忆中那口软糯的汤圆?是热闹的舞龙舞狮?还是各式精美的花灯?2月25日,我们走近宿迁几位手艺人,感受他们带来的元宵节的喜庆气息。

李氏元宵,糯香弥漫的老城味道

春节假期已过“尾声”,的元宵节如期年味还未散花灯中“扎”出浓浓节味而至。提到元宵节,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节日的“C位美食”元宵。

在宿迁有家元宵制作的老字号——李氏元宵。记者来到位于宿城区幸福路的李氏元宵总店探寻记忆中的味道。

店主名叫李佩珊,正是这家“李氏元宵”的第六代传人。她说:“我们李氏元宵从清末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一直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目前,我们主打口味有五种,分别是黑芝麻、桂花、花生、红糖和豆沙馅,其中最受顾客喜爱的是黑芝麻和桂花馅。”

“我们这家店面是2016年才搬过来的。在许多老宿迁人的印象里,吃上一碗‘李氏元宵’是秋冬温暖的记忆。”李佩珊告诉记者,“原来我家是在红旗电影院门口支口大锅,每天都会把摊子出到凌晨两三点。听到‘梆、梆、梆’几声清脆的梆子声,大家就会知道热乎乎的元宵煮好了。”

在李佩珊的记忆里,家里的祖辈就是做元宵的。“很早以前家里卖元宵没有固定的摊位,都是太爷爷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叫卖,后来又传给了我爷爷。那时用的都是陶土做的小锅,用来保温,把陶土小锅挑在扁担两头,沿街叫卖。”不管是挑担子还是推小车,再到今天有了自己的店面,李家元宵一直坚持传承着这份独特的口味。

2014年,李佩珊接手家里的元宵生意,她简单装修了家中的元宵店,把元宵做了新的包装。

这几年,李佩珊想到用流行的微商渠道进行销售,这个做法非常成功。李佩珊告诉记者,短短的时间里,好多人添加她的好友,很多客人问的问题都是:“你们家是红旗电影院门口敲梆叫卖的那家元宵店吗?”“你们是原来老中山路上那家老李元宵吗?”她有很多感触,原来这么多宿迁人还在寻找自己家的元宵店,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说话间,元宵上桌了。咬下一口,李氏元宵嚼起来劲道十足,满口糯香。

李佩珊说,为了能让更多人尝到李氏元宵的味道,她和家人会坚持传承这个老手艺,让李氏元宵走得更远。李氏元宵的味道,仍会弥漫在宿迁老城区。

舞龙舞狮闹元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舞龙舞狮闹元宵的民俗传统。

居住在宿城区支口街道的朱宏胜,今年71岁,舞龙舞狮已经17年了,早年他在“霸王锣鼓队”工作,后因种种原因,“霸王锣鼓队”解散了,朱宏胜就自己拉起了个队伍,建起一个民间艺术团,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我们宿迁属于‘北狮’。”朱宏胜介绍,目前舞狮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是以广东为中心,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而在舞龙方面,由于全国的舞龙有上百种,所以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舞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也体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龙舞狮想要达到技艺精湛,是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想学舞龙舞狮首先得学会吃苦,像舞狮中的“打滚”动作,舞狮人要跟随着时急时缓的鼓点翻滚。想呈现完美的效果,两位舞狮人必须配合默契。“练习的时候,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都是常有的事。”朱宏胜笑着说,虽然现在删掉了很多危险性动作,但一套表演耍下来也要有15分钟,这一套就能让人大汗淋漓,非常费体力。

“坚持下来的人,都是因为真的热爱。”朱宏胜说,因为赚钱不多,这些年团队里的成员来来走走,目前固定人员共有16人,大家也都是兼职。艺术团除了会接一些开业、婚庆的商业活动之外,很多时候也会去社区、敬老院、学校等地方免费演出,朱宏胜说,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

“舞龙舞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朱宏胜说,自己现在年龄大了,不能再舞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热爱传统民俗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把舞龙舞狮这一宝贵文化传承下去。

花灯中“扎”出浓浓节味

从一盏花灯中寻找浓厚的元宵节氛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元宵节逛灯会、闹花灯的习俗。

在宿城区,有一位巧手花灯艺人吴娟,今年37岁,手工制作花灯10年,是宿迁为数不多的花灯制作手工艺人,每年经过她手的花灯有数千盏。

“先扎架子,然后再糊。”25日中午,吴娟正在埋头扎灯,左手扶着花灯骨架,右手拿着电烙铁焊接,吴娟制作起花灯来有条不紊。“今年做了三四千盏花灯,有荷花灯、兔子灯、飞机灯,还有各种生肖灯。”吴娟说。

看似结构简单的花灯,其实需要经过繁琐且精细的制作过程,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吴娟介绍,她的这门手艺是10年前在南京学的,“那年元宵节,我和家人去南京旅游,路过夫子庙时被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住了,当时就有了学做花灯的想法。”机缘巧合下,吴娟和其丈夫跟随南京的一名花灯手艺人学起了制作花灯,并在南京夫子庙内租了一个店面卖花灯和饰品。

吴娟说,卖花灯是一年一次的生意,在南京,花灯通常是从大年三十卖到正月十八结束。每年春节期间,南京夫子庙都会开办花灯市场,七八十家花灯经营户会聚在一起卖花灯,当千万盏花灯共同点亮时,秦淮河也变得流光溢彩。

“做花灯没什么技巧,肯花心思就可以,特别是做小花灯,更需要小心仔细,这样做出来的花灯才精致。”吴娟回忆说,最开始学做花灯时,由于不熟悉,她总是做了又拆,拆了又做,一个并不复杂的荷花灯,她前后得花上两三天才能完成。虽然手“笨”,但吴娟有一颗爱钻研的心,虚心请教他人加上勤奋练习,日子久了,她制作花灯的手艺日益娴熟,现在做一个花灯只需要个把小时。

制作花灯10年间,吴娟手中的这盏花灯也在不停改变。“一开始,我们是用竹子扎骨架,用纸来裱糊,后来换成了编织带扎骨架,考虑到纸质花灯不防水,还专门做起了丝网花灯、布艺花灯。”此外,吴娟还特别喜欢在花灯样式上做创新,摸索制作过小猪佩奇灯、飞机灯,以追随潮流,迎合年轻人的喜好。

2017年,考虑到孩子即将上小学,吴娟夫妻俩选择回到宿迁工作,在宿城区经营起一家广告公司。即使平时工作很忙,但吴娟一直没舍得丢掉做花灯这门手艺,坚持将一盏盏带着温度的花灯送到客人手中,身体力行地传承传统文化。(记者 周妮 裴凌曼 见习记者 朱婉菁 吕家辉 颜靖尧)

责编:国亚妮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