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宿迁91岁老人力荣之:共产党给了我一个家
2021-08-13 15:31:00  来源:宿迁网  

宿迁网讯(记者 顾园园 仲文路 杨群 通讯员 朱熠)“这是解放纪念章,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8月11日,在市区怡景名苑小区,91岁的力荣之又拿出了自己的“宝贝”,一一细数着这些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力荣之是市湖滨新区皂河镇人。“我自小家贫,但父母还让我念了两年私塾。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便辍学了,10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我就没有家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我开始流浪,亲眼见到日军烧杀抢掠,老百姓生活很苦。11岁我到一户人家做长工,才有了一个暂时遮风避雨的地方。”力荣之说,小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一直颠沛流离,最期望的是有一个家。

1945年10月,力荣之成了一名军人。“那一年,我进入了县大队,成了一个兵。出操的时候,人还没有枪高,队长看我又瘦又小,便让我去找县政府的赵秘书,后来,他介绍我去新四军的后方医院做卫生员。天没亮,我就出发了,到那之后,对方看了我的介绍信,便将我留了下来,分配在新四军第四野战医院五所做看护员。班长、队长都对我很好,从那以后,我就有家了。”说到这里,力荣之老人有些颤抖,回忆再次“浮现”在他眼前,不禁有些泪目,他说,是中国共产党再次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力荣之说:“到后方医院之后,我才知道看护员大多都是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人称‘小鬼班’。我们主要负责看护那些伤兵。那些重伤员往往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就给他们端水、喂饭,从没有丝毫抱怨,因为那时,我们就知道,他们受伤是为了保护老百姓。”

1946年,力荣之因为表现良好,调到了药房从事配药工作。“有一次,我们医院全员撤离,当时天下着大雨,经过一座木桥时,我心里想着:等我们过去,就把桥炸掉,敌人就追不上来了。果然,我们刚过桥,就听见‘砰’的一声,桥被炸了,但不久后敌人还是撵上来了,他们有橡皮艇,装备比我们好太多了。”力荣之回忆道,当时,他背着药材,匆忙奔跑,后来,他们被撵到涟水附近,又迎来了一波伤员,此时,搭建医院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们便在当地老百姓家住了下来。

“我住在那户人家,有两台织布机,我们便和他们商量,将织出来的布卖给我们做纱布用,他们都很愿意配合我们,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得人心!”力荣之说道。

1947年,力荣之成为当时的第三野战军第六野战医院手术队的卫生员,专门负责保管手术器械。“我们的器械都是一些爱国人士捐赠的,特别的宝贵,我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们,医院给我配了一头小毛驴,我舍不得骑,就让它背着器械。”力荣之说,野战医院机动性强,经常要长途跋涉,辗转各地,白天工作,夜晚行军,一天跑个几十公里也是常有的事情。

“1947年,我们医院在山东一带先后经历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伤兵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多亏了山东的老百姓,他们4人一组,帮助我们抬担架,救助伤员。”力荣之回忆道,那个时候只要是没有敌人的地方就是“后方”,医院有时候在老百姓家,有时候就在林子中搭起的帐篷里,晚上手术也是常有的事儿,用手电筒、汽灯、甚至是蜡烛照明。

“我们的战士都是好样的,只要腿没事,能跑就不下火线,哪怕胳膊被打断了也不下战场。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失去生命也无所畏惧。”想起这些,力荣之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

1949年,因为表现优异,力荣之光荣入党了。“成为党员后,干啥都要积极,部队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力荣之说,1950年,他从苏州坐上火车,一路来到了吉林,任原沈阳军区第209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主要负责救治伤员,特别是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伤员。

“1953年,我在吉林结婚了,妻子就是当年我做长工时的那家闺女。随后,我又去成都进修,后来又回到沈阳工作,本来以为这辈子就待在东北生活了,可后来,我哮喘病发作了。于是,在1978年,我回到宿迁,在当时的宿迁县人民医院工作。”力荣之说。

“直到今天,党和各级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人,给了我许多荣誉和生活上的照顾,我感到非常知足。”拿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力荣之感慨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他,更没有如今的好日子。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