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迁市以宣传推行《人情新风“宿9条”》为重点,按照“全要素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领域推进”的思路,聚焦突出问题、狠抓宣传引导、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抓好“三项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把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宣传引导,弘扬时代新风。
强化媒体宣传。充分调动报台网端全媒体资源,常态设置“我文明 宿迁文明”“移风易俗在行动”等专题专栏,近3年来,在重点版面、重点栏目推出采访报道342篇、媒体解读59期、互动话题41次,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强化社会宣传。面向宿迁市发出《“减人情负担 扬文明新风”倡议书》,开展各类倡议承诺活动1307场。设计10套107幅移风易俗主题公益广告,在城乡全覆盖设置。编印市级移风易俗和村规民约典型案例汇编,推动互学互鉴。综合运用地方戏曲、广场舞等形式,编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136个,开展主题宣传1200余场次,惠及群众37.2万人次。
强化活动宣传。依托微信、抖音、微博和本地抖音网红,策划推出“人情减负·奇葩说”“盖无价之楼 寻新风锦鲤”等网络传播活动1100余次,全网点击量超3亿次。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教育资源,每年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1.2万余场次。利用春节、清明、五一、毕业季、重阳等5大节点,策划主题活动2900余场,让群众在参与中凝聚文明共识。
突出“三类示范”,强化系统思维
把宣传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强化系统思维,确保移风易俗落地见效。
试点示范引领。按照“试点先行、探索经验、逐步推开”思路,制定《村居(社区)推行〈人情新风“宿9条”〉工作导则》,按照“七个一”标准,每年在宿迁市打造50个移风易俗基层示范点,为面上推开提供参考。
党员干部率先。宿迁市纪委监委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公职人员争做移风易俗表率。放大党员、“五老”人员、乡贤、“支客”等群体作用,通过带头节俭办理红白事、文明低碳祭扫等,引领文明风尚。
先进典型带动。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锋人物、工商企业界人士等示范作用。推动镇村设置移风易俗“红黑榜”,形成鲜明导向。在革除陈规陋习的同时,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宿迁市17.7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改善喜迁新居过程中,开展“乔迁新居不办酒 一块大饼表心意”等民俗活动,用简朴方式表达美好祝愿。
据抽样调查,2020年以来,宿迁市人情事项每年同比减少30.75%,“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群众文明自觉,涌现出沭阳县“小大姐不要彩礼”承诺活动、泗阳县“五红”文明积分、宿城区新风酒店新风菜单、宿迁市洋河新区白事“追思堂”等一批基层实践典型案例。
坚持“三个融入”,凝聚工作合力
做好结合文章,把移风易俗有机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推动走深走实。
融入基层自治。在全面推行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为主要内容的“一约四会”制度基础上,推动基层把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群众易懂易记易践行。推广《宿豫乡村文明20条》、泗洪县双沟镇雪二新村“红五十白一百”村规民约,褒扬新人新事新风,反对低俗庸俗媚俗。成立各类“支事”协会、吹奏协会、流动餐饮协会等267个,推动群众自治。
融入城乡德治。把移风易俗作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建设、加快城乡一体文明的重点工作,作为市、县(区)社会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的重要内容。立足城镇化加速发展新形势,把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3支核心志愿服务队之一,组建人情新风志愿服务队1292支,结合实际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实地评估、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形式,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融入基层法治。坚持德法同行,将移风易俗纳入《宿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令禁止低俗闹喜、焚烧祭品等7类行为。推动殡葬场所建立基本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项目“双公示”制度,规范丧葬用品市场经营秩序。针对丧事扰民等行为,推动城管、公安、文旅、市场等执法部门开展集中整治753场次,从源头治理红白事操办乱象。
下一步,宿迁市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灵活采用基层干部“宣”、百姓名嘴“讲”、乡土艺人“演”、乡村喇叭“播”、乡风长廊“绘”、微信抖音“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褒扬新风新事、鞭挞陈规陋习。
二是进一步深化实践养成。持续宣传推行《人情新风“宿9条”》,在春节、五一、十一、毕业季等重要节点,继续深化“一节点一主题”实践活动,成风化俗、以文化人。
三是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区)两级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三个维度,综合运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