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江苏好人榜 > 江苏好人榜 > 2020年 > 1月 > 正文
19
2020-02-03 11:27:00  来源:江苏省文明办  

人物简介:张大中,男,1982年5月出生,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初级中学教师。2015年7月经江苏盐城市委组织部选派,作为江苏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张大中赴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担任初中数学老师。2017年7月援藏期满时,他选择了继续留藏工作。

主要事迹:自2015年8月到西藏支教以来,他满腔热忱对待学生,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藏族孩子的教学之路。他甘为人梯,4年来累计为孩子们义务课外辅导超过 3200 小时,他带的班级有48名藏族学生圆了“内地西藏班之梦”。他还先后走访达娃、强珍、土旦晋美等藏区贫困家庭,并主动承担相关费用,帮助他们圆了上学梦。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演绎着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2018年11月,他当选“盐城好人”;2019年3月荣获“2018感动江苏人物敬业奖”;2019年5月,获盐城五四青年奖章。

正文:

张大中有两个身份,两个身份之间垂直高度3700米,水平距离4067千米。四年前,他的身份是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初级中学教师。现在,他的身份是援藏教师。四年的援藏支教生活也让他对人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经常有同事或朋友问起,为什么要去西藏支教?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位支教老师来说或许都被问过许多次,这也是一个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问题。是出自教育理想?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而丰富自己的阅历?是一种对神秘西藏渴望了解的情怀?……或许以上种种都有吧!但是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一位平凡教师的勇敢选择。

从平均海拔不到4米的黄海之滨来到海拔近3700米的雪域高原,胸闷、气短、头晕、嘴唇干裂、四肢无力等状况相继出现。他还清楚地记得,刚刚到拉萨的第二周,高原反应刚刚缓解,便出现了感冒加咳嗽的症状。由于高原缺氧,白天四肢乏力,头晕;晚上睡不着觉,睡了也特别容易醒,一夜醒来三四次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甚至是辗转难眠。由于不能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饭菜不合胃口,饭量减少,体重急剧下降,一个月下来暴瘦十几斤。

尽管很辛苦,但是他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高原必须战胜的大环境。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还年轻,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对于此次进藏,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一定能克服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自己而言,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一切源自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他决心以自身努力,饱满的热情来领悟“援藏支教”的真正含义,诠释“援藏人”的真挚情怀。

张大中援藏任教初中双班数学,藏族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养成。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他还记得在苏中上的第一堂课,一个问题讲起来,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效果相当好,可是进入课堂小测验环节,形势立即反转----“高开走低”。面对这种现状,他绞尽脑汁,不断调整改变教学思路,拿出各种看家本领,抓基础,适当提优,一一化解难题,采用慢节奏的教育艺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选择适合藏族学生的教育方法,静待花开。对“边缘生”进行培优转困辅导,制订了详细的培优转困方案,并跟踪研究,详细记录他们的成长进步。四年来他任教的班级历次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7年他任教的初三(7)班数学中考成绩65.8分,2018年任教的初三(3)班数学中考成绩66.8分,这两个数据在内地可能是司空见惯的成绩,可是对于藏族学生的数学平均分而言,是一种突破。2017年8月,为了更好地发挥援藏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张大中服从学校的安排,接任初三(3)班班主任。对于这些远离父母全部寄宿的孩子来说,他扮演着亲人、朋友、师长的多重角色,给予孩子们开导和陪伴,让他们渐渐竖立起自信心。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些孩子成绩进步斐然。2018年中考初三(3)班人均分512分,全市名列前茅。7月12日又传来喜讯:初三(3)班19名学生达到内地西藏班的录取线。他说,援藏的这四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苏中的孩子们在未来得到更好的教育。他是这么说的,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地践行着。

在教研方面,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本地老师的研讨活动,主动编制导学案,结对帮扶带徒弟,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他说:“支教不仅要‘输血’,更要为当地‘造血’,要通过援藏教师的引领示范,帮助本地教师成长。”他多次在自治区、市、学校开设示范课、观摩课。2017年7月张大中受西藏大学邀请,给参加西藏自治区国培计划的初中数学教师做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讲座,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也为送教下乡项目的顺利开展书写了多彩的一笔。

有人说,当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而选择援藏,就意味着更多的奉献和牺牲。四年来,他始终都是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特殊的“计时器”。拉萨的冬日很冷,太阳出来得很迟,但就是在这样寒冷的早晨,他永远是第一个打开学校大门的人,陪伴他的是还没有落下去的月亮;拉萨的夏日很长,太阳落山很慢,但在这样凉爽的夏夜,他依旧是那个最后离开学校的人,伴随他一起回家的,是早已升起的月亮。他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晚上10点半才回家,甚至和10岁的儿子也常常一个星期不能视频一次。就在中考的前一天夜里,他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电话的那头儿子在哭,边哭边说道:“爸爸,明天是我十岁生日,班级其他小朋友过生日,都是爸爸妈妈一起陪着过,而我过生日,你却离我那么远……”听到儿子的哭泣和埋怨,他知道作为父亲,这四年亏欠了儿子太多太多,而这样的情景,在四年的援藏期中并不是第一次。对家人,对孩子,他深深地愧疚,但不觉得遗憾,因为他拥有更多的孩子。

四年来,张大中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藏区孩子的成长,关注着他们的学习,也关注着他们的生活。从达娃到强珍,从强珍到土旦晋美,他不仅帮助这些孩子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也一直资助着他们的生活。资助的背后,是一个个孩子的圆梦。

达娃,有上大学的哥哥、上小学的弟弟妹妹,家庭贫困甚至周末放假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强珍,一家六口,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三头牦牛,家里窗户上没一块完整玻璃的她虽成绩优秀,却总心事重重;土旦晋美,因家庭收入微薄,无法支付去内地读书费用,中考前夕他母亲请班主任张大中劝说孩子放弃报考内地西藏班。三个孩子的情况揪着张大中的心,他毅然决定,资助三个孩子,不负孩子们对未来充满渴求和希望的眼神。现在,这三个孩子都如愿考上了内地西藏班,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容,他从心底里感到了满足,感到了快乐。

在西藏高原上生长着寓意幸福美好的格桑花,这些小小的花儿虽“如米小”,却开得那么繁盛。这些带着高原上的孩子在张大中的心中就是那一朵朵圣洁的格桑花。四年的风雨历程中,张大中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演绎着一名普通教师的教育情怀,他深深地知道,选择了教师,选择了援藏,也就选择了无怨无悔。正如卓嘎父亲写给他的感谢信中所言——他虽不是孩子的亲人,却胜似亲人!而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让高原上的格桑花开得更美丽!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