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千方百计把时间“抢”回来
2020-02-20 09:51:00  来源:新华日报  

咬定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我省在降低疫情影响中牢牢把住发展主动权,多措并举保人员安全返岗促企业有序复工,千方百计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截至2月18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数3.4万家,复工面75%,规上工业企业复工数列全国各省首位;复工人数374万人,占正常用工数的57%。

多措并举促企业加快复工

受疫情影响,与过去同期相比,复工率仍处偏下水平。企业复工主要存在“四难”:员工返岗难、物流运输难、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难、企业自身防控难。

“要坚持安全可控,系统推进,分步实施,只要企业对员工防护措施到位,达到防护标准,就应加快复工。”省工信厅相关人士表示,我省多措并举,稳妥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尽快畅通经济循环,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

各地在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措施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企业优先全面复工复产;积极推进承担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经济贡献大、订单充足、处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关键环节、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本地用工为主等6类工业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稳步推进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复工,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均应允许其按时复工。各地企业防控组、交通防控组统计汇总企业返岗人员包车需求,开展“点到点、一站式”直达运输。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包车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累计组织农民工返岗包车36趟次,共计657人次,其中省际包车30趟次,客运量占比86%。

我省还开设“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健康申报”栏目和“健康状况主动申报”APP,方便来苏人员线上填写提交相应健康状况登记表,做到来苏人员健康状况主动申报全面覆盖,把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

截至目前,省市以“四不两直”方式累计抽查检查2000多家企业,逐一列出薄弱环节,督促企业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除了复工复产困难较大,当前影响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还有:传统服务行业受到冲击较大、商品消费需求暂时严重抑制、稳外贸稳外资面临新挑战。

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受疫情冲击,我省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受到深度影响。正常情况下春节期间消费约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住宿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的10.5%。随着天气转暖和疫情缓解,消费将会明显反弹,同时较快增长的网上零售占比已达15%,全年来看有望得到正向修复;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可能面临交货延期或完不成订单被外商索赔。另外出于对疫情的担心,外商投资将趋于谨慎。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需要近远结合观大势,辩证认识和系统把握。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是现实,部分行业企业受影响和冲击较重;另一方面,我省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我省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现在物质基础并没有减损,消费能力仅是暂时抑制,疫情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短期的,目前经济运行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不会改变我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态势。只要措施得力,经济就能够尽早回归到高质量发展轨道。

千方百计把影响降至最低

季度损失全年补、局部损失全局补——我省千方百计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做到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努力完成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我省牢牢扭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在复工申请、用工保障、防疫物资安排、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优先安排,真正把重大项目“压舱石”的作用发挥好。省政府研究通过《2020年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安排220个省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410亿元,确保及时开工、早日达效。

中小企业是江苏经济“主力军”,关键时期理当“特别呵护”。江苏现有市场主体超过1000万家,其中中小企业突破300万家,去年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6.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超过3800亿元。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中小企业稳,就业和经济基本面就有坚实基础。此次大部分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我省从减轻企业负担、加强融资支持、减免税费租金、援企稳岗政策等方面给予22条特殊支持。

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7,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首位,外贸外资事关江苏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竞争力。省商务厅相关人士介绍,我省将着力稳住外贸市场份额,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提供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等,全力保市场、保份额、保订单、减损失,稳定我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本报记者 顾巍钟 沈佳暄 付 奇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