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南京浦口蹚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星甸之路”:有事没事,请到“民情收发室”
2020-05-26 09:25: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中央和省、市明确,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遵循,以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为标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

作为南京市首批试点地区,一年多来,浦口区星甸街道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要求,以群众需求为题,从家长里短切入,将文明实践有效融入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率先探索了一条符合乡村实际、融通多方资源、精准服务百姓的创新路径。

浦口区星甸街道“民情收发室”

在高庙村,一间“民情收发室”,浓缩了文明实践的“星甸经验”——老党员、退休村干部、老长辈等“新乡贤”每天坐镇,向下收集基层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向上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合理建议,是民情民意的“传声筒”,也是乡村治理的“减压阀”。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星甸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文说,用乡音增进情感交流,用服务升级民生福祉,坚持“办好实事”“解好难事”“讲好故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广袤农村接上了地气,聚起了人气,弘扬了乡风正气。

温暖人心,解了“最急最愁最盼”

新时代文明实践,没有现成经验和既定样板。浦口区是南京的试点,地处偏远的星甸街道则是试点中的“关键点”,白纸作画,务求最美,星甸从何起笔?

“不少活动费了很大精力得不到村民的认可,根子就在不接地气。”星甸街道高庙村党总支书记狄广东很有感触,文明实践关键在“实”,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把活动服务变成群众的“刚需”,就要找准百姓的“急难愁”,聚焦群众的“盼思愿”。

为破解留守儿童“放学后”难题,高庙村去年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开设“四点半课堂”。接送孩子的村民,每天在一墙之隔的文明新风尚理事会拉家常。村里公厕应该建在哪里;雨污分流管道会不会碰到庄稼;哪家的婆媳又闹了矛盾;哪个老人生活困难需要救助……文明新风尚理事会的老党员、老乡贤一一记录,小事情现场处理,大事情上报村委,“微服务”实现“微心愿”,“聊天室”渐渐升级为“民情收发室”,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人气越来越旺。

不摆“花架子”,不唱“空城计”,作为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民情收发室”从群众最关注的需求切入,从群众最急需的服务引入,从群众最现实的问题做起,在和风细雨中为老百姓纾困解难。双山村“老苏工作室”的姚时传,有空就喊乡亲们来家里坐坐,一边传授炒茶技术,一边聊聊村里的事情;后圩村的“老黄热线”,退休村主任黄树兵手机24小时开机,帮助村里17位青虾养殖户解决滞销难题;山西村的杨良能、王进锋疫情期间主动要求每天下组巡逻,两个白发老人成为战“疫”一线最美风景。

坐在门槛上交流,走进田野里服务。从高庙村起步,星甸“民情收发室”不仅实现了14村(社区)全覆盖,还走出村部,在田间地头设置了56个收发点。一年来,“民情收发室”已累计接访超2000人次,接受村民诉求500余件,办结率达95%。

聚合民心,化了“大事小事难事”

人口聚集程度低,居民自治能力弱,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普遍难题。星甸街道地处苏皖两省交界,面积140多平方公里,新发展中催生诸多新诉求、新矛盾,“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乡村治理亟需有人“搭把手”。

身为高庙村“民情收发室”的初始团队成员,72岁的滕衍富既是退休老党员,又是族里老长辈。“村里人大多沾亲带故,有事情总要给我们老人几分面子。”在他看来,农村的问题大多是沟通不畅产生的怨气。而他的任务,就是给村民“放气”。收发点上放一次,收发室里再放一次,心气顺了,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农村是熟人社会,传承千年的乡贤文化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星甸街道把威望高、人缘好的老党员、老前辈、老村干部请“出山”,借助他们的“麦克风”,为乡村治理注入“道德活水”。“三清一改”村民不理解,老书记带头拆了自家猪圈;垃圾分类习惯难改变,老党员上门宣传各类要求;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老长辈拿出家训走上讲台。点滴善举,润物无声,构建起星甸文明实践的良好生态。民声畅了,民绪纾了,民忧解了,民事办了,民心聚了,百姓与村里的“黏性”自然而然提升。

“文明实践正在农村发生一场积极的‘化学反应’。”狄广东说,乡村治理局面为之一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十多十少”:说三道四少了,学习交流多了;牢骚怨气少了,沟通协商多了;陈规陋习少了,倡导新风多了;枯燥冷清少了,文化娱乐多了;无所事事少了,志愿服务多了;环境脏乱少了,村貌整洁多了;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群众上访少了,干部下访多了;投诉举报少了,意见建议多了;等靠依赖少了,勤劳创业多了。

齐筑同心,聚了“人力物力财力”

梳理志愿服务项目220个;链接外部单位52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2432场次;志愿者参与27697人次;群众参与79501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以来,星甸街道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工作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

面对农村行政级别偏低、地方财力有限、专业力量薄弱、志愿队伍松散等“先天不足”,星甸街道如何让文明之花遍地绽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黄文说,围绕一个“融”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聚合,借力借智,对接嫁接,加强对行政、社会等各类要素资源的融合,推动资源共用、工作共融、载体共建、效益共享,实现“星言新语”“星星点灯”“星光灿烂”“星火相传”“星移斗转”五大平台功能最优化、运作效率最大化。

一年来,星甸打开大门“引外援”——不分区域,不论行业,街道主动“走出去”,引导城市志愿力量向农村拓展下沉:南京审计大学为“四点半课堂”派来了大学生,致公党南京市中医院党支部定期开展义诊咨询,江苏开放大学与王村社区深入开展区域共建,黄文自己还以省“三八红旗手”的身份,牵头成立文心工作室志愿服务分队,开展巾帼茶艺师培训、“为她圆梦”关爱单亲母亲等志愿服务项目。

一年来,星甸问需于民“开菜单”——既满足“绝大多数”,又兼顾“关键少数”,通过清单立项目、点单排项目、派单做项目,星甸聚焦农村民生短板,释放平台功能,扩大服务供给,把理论、教育、健康、文体、科普等一道道“食粮”端进群众家中、手中,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实惠,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一年来,星甸党群共绘“同心圆”——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带头,人人一件红马甲,积极倡导人人争做好事、个个争当好人。通过“志愿积分”“文明基金”等激励措施,引导群众变被动接受服务为自觉投身志愿服务。一年多来,超过2000名普通村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顶风冒雪,彻夜坚守,在交通卡点、小区门口、街头巷尾织起群防群控的严密网络。文明实践的“同心圆”越画越大、越绘越圆。

去年初,浦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仪式上,浦口区委书记祁豫玮强调,作为试点区,将调动各方力量,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为全市提供更多工作经验。时隔一年,文明实践的“星甸经验”,已成为浦口这颗“江北明珠”上的耀眼光芒,在绿水青山间熠熠生辉。(记者 盛文虎 王世停 通讯员 欧阳华江)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