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至28日,徐州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新沂市举行。会议总结推广新沂移风易俗工作经验做法,动员各地向陈规陋习全面开战,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向深里走、往实里走。
近年来,新沂市坚持以打造“善治样本”为引领,把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战略、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及社会基层治理紧密结合,重点从党员干部作风抓起,从群众关注热点做起,通过长效的制度约束、有力的源头管控、规范的村民自治、常态的文明引领,下大力气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
抓落实,“关键少数”显作用
“以前遇上红白事,村民之间出礼互相攀比的风气很严重。”墨河街道琅墩村党支部书记房科技介绍,该村是新沂市规模较大的行政村,红白喜事多,人情往来成为一些村民、尤其是孤寡老人的负担。
“自从市里有了规范,村干部主动带头做好示范,能不办就不办、能简办就简办,树立起移风易俗的良好风气,很多老百姓也开始响应,如今礼金负担减轻了不少。”房科技感慨。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新沂,移风易俗工作被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市委书记亲自抓部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并就工作开展提出具体要求。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带头促落实。
针对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新沂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意见》《规范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事宜暂行规定》《移风易俗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办理婚丧嫁娶“十不准”,划定“人情上限”,规定“操办红线”,落实“责任底线”,让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逐渐成为一种办事“规矩”。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的年终考核,强化属地管理,进一步压实“一把手”责任。
按照规定,党员干部在操办婚丧嫁娶相关事宜中,要及时进行书面报告。操办喜庆事宜应提前15天填写《新沂市党员干部喜庆事宜报告(承诺书)》,具体说明办理事由、时间、地点、规模、宴请标准和对象等情况,并作出严肃承诺;操办丧葬事宜应事先口头汇报,在事后15日内进行报告。此外,该市还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每月5日前要对党员干部办理和参加婚丧嫁娶事宜情况进行张榜公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情况、收送礼情况公开透明、一目了然,让群众监督更直接更有效。
除陋习,群众认同率不断提升
“移风易俗工作涉及面广,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沂市委书记高山表示,该市充分考虑农村和农民实际,在全市285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红白事办理,实行事前提醒、事中服务、事后跟踪。
“现在家里婚丧嫁娶,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只需跟村里红白理事会打个招呼,就有人按统一标准在村里的红白理事大厅操办,既省心又省钱。”谈起红白理事厅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邵店镇朱圩村村民许计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朱圩村党总支书记李东风说,曾有一段时期,随着村民腰包鼓起来,很多人开始跟风要面子、讲排场,花大钱操办婚丧嫁娶,酒席菜肴越来越多,严重浪费,带坏了风气。
近年来,邵店镇把移风易俗作为基层治理的突破口,在红白事办理方面坚持“四个一”的标准,形成了红白喜事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去年,朱圩村筹措资金建起了新沂第一家红白理事厅,用于全村红白事操办,同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红白理事会章程,选举产生红白理事会成员,逐户签订移风易俗协议书。
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已经成为这里的村规民约。记者在《朱圩村红白理事会管理办法》中看到,婚宴酒席标准为一桌400元,烟酒不超过100元,桌席控制在12桌以内。白事除亲生子女外,其他亲属一律不允许上贡品,每桌菜金不超过300元。
“我们还依托村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广场舞、农民运动会、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大家热情可高了!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李东风说,该村推行移风易俗各项约定以来,已累计为群众减轻经济负担300万元以上,既让村民省去了流程上、经济上的烦恼,也有效杜绝了铺张浪费、攀比之风。
不仅是朱圩村,如今的新沂市,形成了墨河街道“专项资金助推”、时集镇蒋沟村“1+2+3”等行之有效的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新模式,创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典型样板。
树新风,在共享共乐中移风易俗
一堂缔约,良缘永结。今年4月,“情定钟吾,简爱一生”集体婚礼在新沂市花厅文化广场举行,26对新人以蓝天为媒,以沭河为证,完成了一场节俭却不失庄重的婚礼。新人们用实际行动支持移风易俗、婚事简办的社会新风。
在新沂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大操大办越来越多地被“文化新风尚”取代,从党员干部到基层群众,从城市到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愈加浓厚,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漫天要价十几万,巧立名目要小钱,因婚借贷账难还,婚后生活真是难……”在马陵山镇高原村的百姓大舞台上,村民们自编自演的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小品、评书、三句半等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是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传递到每个村民,让广大群众在共享共乐中移风化俗。
“以前农闲时,村民们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家庭矛盾特别多。自从开展移风易俗以来,大家思想观念变了,村风村貌有了很大变化。”高原村党总支书记杨洪志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经在全村成为常态,不仅如此,村里还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官庄桥”“六尺巷”“仲园”等地方特色文化,并创新推出“孝恩簿”,详细记载了各家儿孙们的孝行,成为村里的新风尚。
“以往小区里如果有办丧事的,都是在各自单元楼下,不但占用小区道路,而且特别扰民。如今社区建起‘移动守灵中心’,既免费,又方便,还不扰民,真是为我们老百姓解决了一件大难事。”家住北沟街道沭东花园社区的李成楼老人说起社区新建的“移动守灵中心”,赞不绝口。
“社区属于涉农安置小区,居民90%为附近农民,在他们传统观念中,丧事办得是否‘体面’,关系着面子和孝心,故而‘厚葬厚祭’被当作‘孝心’的表现。”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增江说,社区今年投资20万元建立起“移动守灵中心”,并依托网格志愿者开展“四到家门”服务,及时了解居民所需,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极大提升,移风易俗工作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如今的新沂城乡,乡村大舞台、纳凉晚会、丰收节、广场舞等已成为广大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歪风邪气逐步失去了生存空间,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牢牢占据了群众精神高地。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县级以上文明村135个、文明镇11个、文明家庭300余户,每年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1000余人。
“移风易俗,移的是‘陋习’,易的是‘旧俗’,我们聚焦人情负担、奢侈攀比等顽疾,疏赌点、攻难点、治痛点,移出了‘文明范’,易出了‘新风尚’”。高山说,移风易俗的触角已延伸到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悄悄改变着群众的价值观,今后要努力让“新沂规矩”向“新沂习惯”转变,并不断内化为“新沂文明”。
本报记者 张 涛
本报通讯员 戴 子 松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