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秸”尽所能照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
2020-07-11 10:3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赵 荣 曹丹丹 陈 瑾  

不见镰刀挥舞,但闻机声隆隆;不见农民奔忙,但见田头乘凉;不见秸秆烟起,蓝天麦浪在望。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雪片般的麦秸碎段飘落在茬口齐整短矮的田间; 农户将自行收集的油菜秸秆送到作业的打包机上,不消半分钟,方正均匀的油菜秸捆便“出炉”……夏忙时节当上“甩手掌柜”,让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黄河村民苏凤祥乐得合不拢嘴。

每年的五六月正是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的收获季节,而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这几年,高港区的广大群众却逐渐摆脱了秸秆往哪儿去的“夏收烦恼”。

如何给秸秆找到好的“归宿”、让秸秆变废为宝?高港区巧借“小”秸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改变了以往秸秆收集慢、处理难的被动局面,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有效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

高港区胡庄镇丁庄村的一片承包地里,120马力东风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械正在进行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小麦收割的同时就地粉碎秸秆,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采用旋耕设备耕翻入土,使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并在土壤中分解腐烂。“每年夏收之后,大量的秸秆既没处放又没法处理。自从镇政府调度秸秆禁烧工作后,不仅提供了秸秆回收处理办法,还消除了焚烧秸秆带来的安全隐患。现在收割后,秸秆在地里直接打碎埋田,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农场主叶兆全介绍道。

近年来,高港区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对稻麦秸秆机械化作业补助应补尽补,省级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区财政兜底,每年夏秋两季分别投入带切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380余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具360余台,组织近40个农机服务组织、350户农机户实施秸秆还田作业。今年,小麦秸秆还田率已从2015年的80%提高到96%以上。

粉碎还田,农田乐享“营养快餐”,而综合利用,更是给秸秆找到了“好的归宿”。

“秸秆本身不是什么‘污染物’,它蕴藏了农作物光合作用近一半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秸秆的价值,‘秸’尽所用,变废为宝。”在泰州市鑫鑫秸秆能源化利用有限公司,负责秸秆开发利用的技术人员有感而发。

油菜秸秆收获期短、茬口安排时间紧、利用领域局限、收储运费用大,一直以来是秸秆“三禁”的重中之重。高港区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多方共赢、多元利用,与泰州市鑫鑫秸秆能源化利用有限公司、苏农合作社、江苏西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密切合作,变废为宝,将收集的油菜秸秆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今年全区夏季油菜秸秆收集量约9000吨,其中,近6000吨用作发电,1800吨用作饲料,其余用作肥料、基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双赢”,高港区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效用,变“输血”为“造血”,积极增强困难群众脱贫积极性和获得感。

“过去秸秆禁烧,我们主要依靠基层干部,防控的效果有限。现在,我们积极发动群众,设立公益性临时岗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高港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叶建介绍,秸秆“三禁”工作期间,全区设置了公益临时岗位424个,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秸秆“三禁”,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优先安排贫困群众上岗。结合上岗人员的实际需求分类安排岗位,如,年龄大、身患疾病等就业能力较弱的人员安排火点看护员、道路保洁员等不需要重体力的岗位;有劳动能力但不能长时间离家的人员,安排秸秆收集员、运输员等岗位。

“还是政府好,把我们的事放在心上。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录用,这段时间在家门口扫扫弄弄,能照顾家里,还能多份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建山说。据统计,临时公益岗位给每个贫困户增加了近1600元的收入。 赵 荣 曹丹丹 陈 瑾

责编:毛震佳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