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村企“牵手”共绘马鞍街道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0-07-29 07:44:00  来源:新华日报  

勤丰村与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废弃砂矿治理框架协议

平山林场的苗木基地

“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是省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性措施和关键性抓手。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市区两级政府坚持市场化路子,搭平台送服务,让企村“自由恋爱”,力促形成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多方互利共赢的联建格局。在此期间,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借势而动抢机遇、乘势而上快合作,在企村联建的发展之路上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把闲置土地打造为“绿色银行”

“村企双赢,何乐而不为?”在7月8日举行的“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企村对接暨签约活动上,马鞍街道平山村村书记陈林代表村集体,与南京平山林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苗圃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放下签约笔,陈林充满信心地表示:“只要建立了企业和村集体、企业家和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就能持续引导各方自愿、主动参与企村联建行动,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便可就此生成。”

此前,平山村正面临着“林场育苗缺土地、村民土地却闲置”的资源利用困境。针对这一情况,村企通过交流沟通找准利益结合点,双方就苗圃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达成合作。简单来说,就是村民出地,林场负责整合村内闲置土地资源,打造苗圃基地,用于苗木种植及销售。

“村集体作为项目共建方出资100万元,每年可实现6%的保底收益。村民既可以选择收取租金,也可以通过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陈林介绍说,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目前已征集土地700亩,预计可实现1300亩的项目规模。作为林场的育苗基地,村居拆迁中需清理的苗木也能安家于此,从而实现各类资源效益最大化。

谈起这个令三方受益的“造血”项目,村民们纷纷称其为村里的“绿色银行”。该项目前期由平山村牵头,后期将有序辐射黄岗村等周边村居,带动区域共同致富。此外,六合区将出台配套政策予以支持。

废弃矿坑有望摇身变绿地

开山容易复绿难。马鞍街道勤丰村共有两处废弃矿坑,多年荒芜,杂草丛生,不仅影响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如何早日把矿坑回填复绿,成了勤丰村特别是台洼组、简东组村民的共同愿望。

借助“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的契机,这一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作为勤丰村的挂钩帮扶单位,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分管领导多次到村内实地调研。上半年,双方经过多轮交流磋商,找到了村企新一轮的合作机会——勤丰村内有两处坑容共达30万方的废弃矿坑,村内废弃矿坑治理需要土源,南京地铁新线建设项目沿线各站点、区间的土方也需要合适场所弃置,为此,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废弃砂矿治理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将地铁工程渣土调拨至勤丰村台洼组、简东组两废弃矿坑进行回填治理。这样一来,便可实现地铁土方弃置和村内废弃砂矿治理的无缝对接、合作共赢。“就村里而言,项目的实施既能美化环境,消除矿坑潜在安全隐患,还能为村组增加上百万元的收入,是真正的一举多得!”勤丰村村书记陈名忠感慨道,过去村里只是接受帮扶单位的单向“输血”,如今也能通过有效合作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变现。等矿坑回填结束后,村里计划实施复绿工作,让村民们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重点项目带动村域经济活力

今年3月底,马鞍街道大圣村迎来了一个好消息——金浦马鞍农业示范园项目正式签约。作为该项目直接的参与方与受益者,拟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智能化万头生猪养殖场就此落户大圣。

金浦集团是一家集智能制造、高端地产、高档酒、金融投资、现代农业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根据合作协议,金浦集团将在大圣村新建一个年存栏0.6万头以上、年出栏1.2万头以上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并建设配套的生态种植项目。

项目前期规划用地360亩,占地50.5亩的新建厂房预计下月初可实现竣工投产。后期规划1000亩以上,用于集有机蔬菜种植、健康生活体验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大项目的经济带动力不言而喻,有了人气,财气也随之而来。”大圣村村书记陈红介绍说,该项目仅盘活土地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5万元以上经济收入,还为周边30名以上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村周边“三产”发展。

无独有偶。不久前,由中铁十四局与南京城建集团共同出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落户于尖山村。该项目总投资额约2.35亿元,目前已完成分公司注册、项目立项、施工方案设计,正积极开展地块的地址勘探、土地征地事宜。此次企村联建,不仅极大激活了尖山村的经济活力,也助力城建集团实现由聚焦主城区向新城、新市镇发展转型。

在马鞍,村企共建的成功探索不止于此。马鞍街道正按照分类推进、精准对接原则,广泛动员一批经济实力较好的企业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不足的村实行联建发展,将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将乡村资产、资源、生态、文化等要素融入企业,着力建立起村企联业联责联心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村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刘亚京 杨 国 郭仕庆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