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千百年来,有许多关于节俭节约的诗词警句流传,勤俭持家是老一辈人的光荣传统。然而随着物质日渐丰盈、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上铺张浪费之风兴起,种种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这些浪费行为不仅背离了传统道德文化,败坏了社会风气,也脱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向未富先奢的陷阱。
相比过去,我们是富裕了,全面小康的愿景近在眼前。但必须清醒看到,中国有14亿人口,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从中长期看粮食产需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要狠抓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要时刻绷紧节约粮食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除了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在精神上,我们必须思考一个命题。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我们不仅“吃得饱”,更“吃得好”之后,是继续在物欲上追求更多、更好,还是树立与物质文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倡导一种健康、绿色、适度、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这个命题关系到民族美德的延续,也关系到现代文明素质的养成,更关系到我们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精神消沉、纵情享乐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不懂自省、不能及时修正补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读懂厉行节约的内涵意义,才能知道其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绝不是“一阵风”,绝不只是口号和理念,而是要真真切切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让节俭节约成为公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习惯和修养。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从立法开始,建立常态化长效机制;需要相关行业产业改革创新,肩负起责任使命;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更需要人人躬行节俭,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如此方能标本兼治、春风化雨,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融入国民的精神气质,成为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这个目标能否早日实现,在于你,在于我,在于每一个人。刘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