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通鼎集团董事局主席。 20多年来,他把一个注册资金50万元的小电缆厂打造成国内知名的通信产业链全业务集成商、服务商,连续5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他把慈善作为第二事业,累计投入资金超7亿元,用于扶贫帮困。8月,沈小平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实干:白手起家打造“中国500强”
1963年,沈小平出生于苏州市吴江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81年他步入军营,练就一身过硬的驾驶技术,也淬炼出“肯吃苦、不服输、善团结”的军人品格。退役回乡后,他做过驾驶员,当过销售员,创造了单人电缆销售额超2亿元的惊人业绩,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1999年,沈小平白手起家,租厂房、购置生产线,带着56位乡亲办企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2006年,面对企业发展遇到的种种技术壁垒,沈小平成立通鼎技术中心,并到北京寻求高校合作。此后,通鼎陆续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5个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内外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技术攻关的协同效应和强大合力。目前,通鼎已拥有专利技术超1071项。
作为一名企业家,沈小平有着军人果敢的一面。2016年,光缆市场供不应求,形势大好,在一次集团高层会议上,“到底要不要斥资2亿多元打造智能化车间”成为争议点。在一片质疑声中,沈小平拍板——要改!“做实体经济,不能光看眼前利益,必须下出‘先手棋’。”
“事实证明,智能制造让车间用工减少30%,制造成本减少40%,生产效率提高30%。”通鼎集团设备管理部总工程师孙勤良说,面对疫情影响,企业产能在3月就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智能化车间立下汗马功劳。
担当:以长效机制践行社会责任
“30台电脑要十几万元,他二话没说就掏了。”原吴江八都中心小学校长王剑明至今还记得,1998年的一天,他遇到当时还在跑销售的沈小平,无意间说起学校缺资金建设微机房。沈小平当场答复:“我先买30台电脑给学校。”此后,沈小平又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发放“奖教金”,设立信息化教学基地。
“有了钱,先要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们富起来。”怀着这个朴素的想法,沈小平在企业越做越大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在扶贫帮困上的投入。“企业家回馈社会,要真心实意去做,不是‘被捐赠’,而是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变成一种责任。”2008年,通鼎注资1000万元建立苏州首家民企爱心基金“沈小平爱心基金”,每年拿出公司利润的5%至10%,常态化开展各类扶贫帮困、助学赈灾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三不让基金”,用于关爱员工;2018年,通鼎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成立,通过搭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开展公益类项目和活动。目前,通鼎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整套扶贫机制,保障扶贫济困事业的长效运作。
沈小平还以服务退役军人为己任,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在通鼎,“寻找老班长”的感人故事广为人知。办起企业后,寻找当年入伍时的老班长李祥明成了沈小平的心结。2003年,通过种种途径,沈小平联系上了他,而后多次上门拜访,邀请他到通鼎工作。李祥明从一线工人干到审计部副总经理。20多年来,通鼎集团先后引进680多名退役军人。
胸怀:始终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8月,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岭尾村党支部书记陈松冒着酷暑赶到吴江,为沈小平送上一篮村里自产的百香果。
这些百香果是沈小平为当地种下的“致富果”。在通鼎,管理层既要跑市场,也要访贫困,深入现场寻找扶贫信息源。2019年初,集团海南代表处工作人员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察看光缆铺设工程时,目睹当地群众生活很困难,便向沈小平汇报。沈小平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蹲点调研,与荣邦乡开展结对扶贫,并启动5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205万元,推进岭尾村百香果产业发展、村级医疗卫生设施改造、水渠改造等强村富民工程,惠及1100余名贫困人口。
从“天涯海角”到西部边陲,沈小平将扶贫攻坚“主战场”锁定中西部国家重点贫困县,扶贫足迹遍布中西部7省11个贫困县。在助力扶贫攻坚中,沈小平先后与国内19所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累计资助1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多年来不计回报的付出,让沈小平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全国十大慈善家、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等荣誉称号。本报通讯员 张 珺 本报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