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永恒的纪念”——李吉林老师雕像今天落成,其女深情叙述塑像经过
2020-09-10 13:03:00  来源:南通发布  

今天是教师节,大家一直期盼着的李吉林老师雕像,终于在美丽的通师二附珠媚园里落成了。

一年前,我亲爱的母亲、敬爱的李吉林老师不幸去世之后,有关部门和老师们都有一个愿望,即在她工作了六十三年的通师二附校园内,为李老师塑一尊雕像作为永恒的纪念。我作为李老师的子女,同时又是一名美术教育者工作者,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寻找雕塑创作者的任务。

究竟请谁来完成塑像的创作呢,当时也有一些人选,但都未能确定。春节时我的好友王正飏先生得知此事后,便推荐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与其子钱瑞泽先生为李老师塑像。今年92岁高龄的钱绍武先生是人们敬仰的雕塑界泰斗,是中国第一代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的学者,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清华大学钱绍武艺术院院长等职。钱瑞泽先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长期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如果能请到他们父子倆为李老师塑像那是非常合适的。

今年3月中旬,由王正飏先生牵线,我们专程前往坐落于太湖之滨的钱绍武工作室,拜访了钱先生父子,亲眼目睹了钱绍武先生创作的《李大钊》《曹雪芹》《杜甫》《徐悲鸿》等多件著名雕塑作品的原作。这些作品形神兼备,完美地诠释了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与性格特征,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那里,我们谈到了李老师及她的情境教育,谈到了钱先生的雕塑及书法。与钱先生父子虽是初次见面,但共同的话题让彼此感觉相见如故。回通后,我们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请钱先生父子为李老师塑像之事就这么决定了。

经过多次沟通,大家议定:塑造李老师五六十岁年龄段的形象。这时期的李老师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情境教育正在蓬勃发展。把李老师的形象定格在这段历史时期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随后,雕塑家与我们不断地交流,我们想象着塑造出的李老师不仅仅是教育家、情境教育的创始人,而且是一名一辈子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甚至可以用李老师自己的话来描述“我是一名长大的儿童”。我们盼望着雕塑作品能够表现出这样的风采。尽管我们也知道雕塑作品不同于文学创作,无法表达这些无形的思想和复杂的社会角色,但出于对母亲无法割舍的爱,我们还是提出了这些要求。这些定位对于雕塑者来说是个无法表达的概念、抽象的虚词,无疑给雕塑家出了难题。正如钱先生所说:“作为雕塑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被塑造者恰如其分的人的形体语言,以此来传达某种思想、某种境界,要避免没有人情味儿的标语式的作品。”

优秀的人物雕像作品,需要雕塑家从广泛的素材中提炼、概括被塑者最本质的内核及形象。为此,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李老师的图文及影像资料,只愿雕塑家能从这些资料中全面立体地认识李老师,并通过这些资料充分了解情境教育,更好地激发创作的灵感,塑造出我们心中的母亲的形象。

为了走近李老师,雕塑家在工作室里贴满了李老师各个时期各个角度的照片,营造出能与李老师神交并对话的氛围。钱先生说“我是一边做雕像一边认识李老师的”,“我们为没有得到李老师的教诲感到许多遗憾,希望能通过做李老师像提高自己,表达我们的一份敬意”。这真挚的话语让我们感动不已。

正是这份情意让雕塑家与李老师似乎有了心灵上的沟通,他们在塑造写实形象的同时,更注重由内而外的精神表现,努力给予雕像以生命,常常工作到后半夜。我时常在凌晨收到这样的创作感言:“工作刚结束,这段时间我们也在考虑:其实做雕像也是在体会李老师的情境,这种情境必须把李老师的美体现出来。体现李老师美的情境,不仅是外表的美,还要体现出心境的美;不仅要让李老师纪念像处于美的情境之中,还需要观者能体会到这样一种美的情境。”

在这追求完美的情境中,雕塑家反复推敲面部结构和五官细节,包括头发的造型,准确塑造出李老师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罗丹曾说“面貌是通常被认为唯一的心灵之镜的,面部线条之动作,是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外在的表现”。钱先生不止一次地说:“李老师的眼睛特别干净,一眼就能望到底”,此时我们感受到雕塑家已经走进了李老师的内心世界,抓住了她的精神特质。李老师的塑像渐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她深邃的眉宇之间我们看到了她的智慧与善良,那写意而飘逸的发型传递出她的潇洒与灵动;我们似乎还看到了:那唇齿间微笑的神情中饱含着她对一辈子坚守二附的满足,饱含着她对情境教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一面旗帜并走向世界的欣慰,饱含着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苦楚。

今天,李吉林老师的塑像终于在她工作了六十三年的通师二附校园里落成了,成为百年珠媚园内一个新的人文标志。老师们看到塑像后都说:李老师好像还在学校,她依然每天面对着操场,面对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亲爱的母亲、敬爱的李老师仿佛又与她最心爱的孩子们在一起了。我坚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座塑像会如同李吉林教育思想及情境教育的丰碑,永驻在无数师生的心中,成为后人对李吉林老师永远的怀念。

(作者刘燕妮,系李吉林老师女儿,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授)

责编:苏敏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