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文明在哪里|你知道“莫文隋”吗?
2020-09-22 08:49:00  来源:中国文明网  

每天清晨五点多,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通盛社区小广场前的一家粥店就热闹起来。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忙着煮粥蒸馒头,社区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环卫工人、退伍军人都可以来这里喝上一碗免费的爱心粥。周一到周六,爱心粥每天不重样。

老人在爱心粥铺吃早饭。南通市文明办供图

“莫文隋”?莫问谁!

“粥店开了一年多,来吃早饭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每天要准备150份早餐。”莫文隋爱心粥店店长冯晓勇告诉记者,粥店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为大家提供免费早餐,7点半结束,夏天还会提早半小时开始。

中国文明网记者采访龚亚珍(中)老人。中国文明网刘鲲鹏 摄

78岁的龚亚珍老人家就住在粥店附近,“自从知道这里开了家可以免费吃早餐的店,我几乎天天来。”龚亚珍说,“我腿脚不好,以前总在家里不出门。现在每天早上走路过来吃个粥,顺便锻炼身体,还能和别的老人聊聊天。”

据了解,“莫文隋爱心早餐”项目,是由南通市开发区莫文隋志愿者服务总站提供方案策划和志愿者培训,由帅煜物业公司提供场地和志愿者,由南通市开发区慈善会提供爱心定向捐款和规范管理的一项志愿服务行动。除了爱心早餐项目,南通市开发区“莫文隋志愿服务队”还开展了助学、助孤等多个公益项目,先后资助了近3000名困难学生和数十名孤儿。“我们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莫文隋精神’在南通继续传递。”莫文隋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姚卫民说。

1995年,《江海晚报》的一则报道引起全城热议。资料图

在南通,“莫文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20多年前,南通工学院的贫困学生石洪英先后收到署名“莫文隋”的汇款资助,她按照汇款单上的地址到处打听,当地媒体也发动广大市民帮助寻找,却依然找不到“莫文隋”其人。“莫文隋”虽未找到,却温暖了整座南通城。“莫文隋”?莫问谁!从那以后,“莫文隋” 渐渐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也成为一个叫响全国的南通专属名词。

“海安舅舅”的支教情怀

江苏海安赴云南宁蒗群体支教32年事迹展。中国文明网刘鲲鹏 摄

9月7日,江苏南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时代楷模”发布会。这次获奖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海安舅舅”获得了这一荣誉。32年间,海安先后有281位老师,奔赴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

蒋蓉就是这281位老师中的一位。2001年,蒋蓉和爱人丁爱军携手远赴云南小凉山支教,直到2016年才回到江苏,成为在云南坚守时间最长的海安老师。“当初我们离开海安时女儿才5岁,支教15年后回来时,她已长成大姑娘。”支教期间,蒋蓉多少次想回家,但一走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信任的眼睛,又不忍离去了。“宁蒗人民把最尊贵的称呼‘舅舅’送给了海安老师,这份尊敬和信任,让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15年的支教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蒋蓉说。

如今的宁蒗县城。资料图

海安支教老师的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带动了宁蒗教育大踏步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宁蒗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32年,在海安支教老师的人生里,是奋斗,也是坚守;是信念,也是情怀。

凡人善举“滚雪球” 公民道德建设新高度

张云泉,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曾经是我国第一艘导弹潜艇上的战士。1983年秋天,张云泉转业走进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退休后,他把老家的房子捐出来做了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记者见到张云泉时,他正在实践点里和一群刚退伍的年轻人聊天。他告诉这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要把部队里不怕苦、不服输、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到家乡的建设中。张云泉还经常向乡亲们宣讲党的理论政策、传播文明新风,他说:“我在乡亲们中有一点影响力,我希望能发挥余热,为乡亲们多做些事。”

在南通,不仅有做好事不留名的“莫文隋”、跨越八千里支教的“海安舅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云泉,还有热心帮助他人的“板凳女孩”、坚持49年照顾麻风病人的乡村医生……他们以凡人善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南通人。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