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三星村英雄之歌志愿服务队:风烟滚滚敬英雄,可爱青山侧耳听
2020-10-27 14:37:00  来源:石湫街道宣传办  作者:李逸飞  

金秋十月,凉风送爽,秋意醉人,浓浓的秋意中传递着一份深沉的肃穆,寄托着一缕殷殷思念。在三星村92岁老人陈增香的家中,一场浓情满溢的“授章仪式”正在进行。当陈增香从三星村综治主任诸心顺手中接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老人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眼角也悄悄红润了。在秋光的照射下,纪念章闪烁着耀眼迷人的金色,红色的勋带上仿佛浸透着昔日革命炽热的鲜血,纪念章中央,一名年轻士兵双目炯炯有神,紧盯前方,手握尖枪,身材雄壮有力,他的身下一只洁白的和平鸽昂扬振翅飞翔………

看到纪念章中的年轻士兵,陈增香老人不禁轻轻抚摸着,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那段浴火交织的青春岁月。当向在座的三星村的青年人谈起当初入朝作战的经历时,这位曾经的老战士动了感情:“那一年我们都才十七八岁,比现在大家还年轻,当时也是一腔热血响应部队号召,直接参战了。”特别是当现场的志愿者充满感情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老人也轻拍双手,激动高声唱了起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歌声飞扬间,一份浓浓真情传递,老人紧紧拉着三星村志愿者的手,沉浸于歌声中久久难以忘怀。

今年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了表达对英雄的中国志愿军崇高的敬意与亲切的问候,三星村临时抽调了一批青年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名为“英雄之歌”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为村里的老战士们送去纪念章的同时,更通过现场交谈、情感慰问、真人采访等形式重温70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志愿者们将老人们的谈话纪录拍成短视频,撰写成新闻稿,发布在三星村的“英雄之歌”志愿服务媒体平台,可歌可泣的故事、细腻深厚的情怀与保家卫国的精神让这些宣传视频一经发布,就受到了三星村民的热烈追捧。许多村民在英雄情怀的感染下,带着孩子与物资前去探望村里的老战士,聆听他们英雄故事的同时,更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堂情真意切的爱国教育课程。

作为“英雄之歌”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每每看到现场孩子围坐一圈聆听老人的讲述,殷勤心中总会激荡起情感的涟漪。“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我们的未来。”殷勤谈道,“这股英雄精神需要我们世代延续下去,落地生根,才能让抗美援朝的历史在今天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今,在“英雄之歌”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带领下,三星村涌动起一股“学爱国史,做爱国者”的红色热潮。在三星村书记黄世双看来,村里的老战士不仅是村里的“活宝贝”,更是值得学习的“活历史”。“正是因为有他们当年忘我的牺牲,才有了我们当下小康生活,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一首炽热英雄曲,寄托无限相思情。英雄之歌青年志愿服务队,为志愿服务增添了一缕耀眼的英雄之光。

“那时我们都年轻,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1951年1月,年仅23岁的陈增香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开始战斗准备。“当时过江的时候天气特别寒冷,江面上都结满了冰。”但那时的陈增香与同行的战友们都无比渴求着战争的胜利,毫无退缩恐惧之心。“大家都很年轻,基本上都是二十来岁,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陈增香告诉“英雄之歌”的志愿者们,那时他们作为青年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打完仗回家看看,家里人都非常牵挂。”陈增香所在的部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铁道装甲兵团,自己作为一名铁道兵要承担极其繁重的铁道抢修任务。“那个时候部队一直急行军,美军的炮火一直在身后响,大家都拼了命地抢修铁路,耽误一段路,就有可能多牺牲一名同志。”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激烈的对峙阶段,陈增香与铁道兵战友们仅用了短短几天就完成了长达2400多米的铁路抢修任务,创造了当时抗美援朝铁路抢修的最快纪录。“现在想想2400多米多长啊,”陈增香老人笑着说道,“但那时我们都年轻,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在陈增香老人的回忆里,许多时候他们都面临着危险的生死时刻,“有时候刚刚修完一条路,后面炮火就响起来了,但大家心里都不怕,一门心思想着抓紧一切时间抢修工事。”

最令现场“英雄之歌”志愿者们印象深刻的,是陈增香老人回忆起战争期间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时满脸的骄傲与自豪,“整整三年我们队伍圆满完成了铁路工程保障任务,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很好地保障了铁路上的运输。”有时为了加急完成任务,不拖大部队的后腿,陈增香与战友们一天就睡3个小时左右,渴了就将铁路旁的积雪塞进嘴里,实在饿极了就摘路旁的几棵野草、砍几块树皮充饥,“条件虽然艰苦,但心里始终是热的。”说到动情处,陈增香老人轻轻握着志愿者们的手,“我们已经老了,你们还年轻,我们受过的苦不希望你们再受,你们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啊。”志愿者们深深点了点头。

当志愿者们为老人佩戴好纪念章,举起摄像机拍照时,老人微微颤颤地举起右手,向着镜头行了一个军礼。尽管由于年纪大老人的右手举起来较吃力,但这个“不标准”的军礼却深深印在了现场志愿者的心里,“那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信仰的力量令人震感,让人动容。”殷勤说道。临别之际,陈增香老人仔细地嘱咐志愿者们,如果撰写报道,希望也能把与他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的名字写进去,70年来,老人始终没有忘记过他们,“有时候一闭上眼,似乎还能听到他们的笑声,看到他们被风雪冻得通红的脸颊。”老人告诉志愿者们,这枚纪念章不仅是给他,更是献给在异国他乡土地上长眠的战友们。“我会好好珍藏这枚纪念章,把它当做传家宝一样用心守护。”

面对英雄之歌志愿者的镜头时,陈增香老人的妻子王德兰老奶奶紧紧拉住他的手,眼里噙着莹莹泪光,“他从战场回家那天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日子,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老奶奶红着眼眶说道,“我们年纪都大了,能拍一张就少一张了,这辈子和老头子留个念想,我就知足了。”

“在朝鲜的飞机就跟夏天农田里的飞舞的蜻蜓一样多。”

志愿者们轻轻推开病床的房门,洁白若雪的床单上,90岁高龄的老战士赵修正早已穿戴整齐等候多时了。由于刚刚做完手术,老人的身体还比较虚弱,特别是当他与英雄之歌志愿者握手时,枯瘦的手指令人心疼。但当被佩戴上闪闪发光的纪念章时,老人异常兴奋,激动地对志愿者们说道:“感谢党和政府还没有忘记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了,很多事,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人深情地端详着胸前的纪念章,70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生死交织的一慕慕往事在他平静的语调中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我是在1951年10月1日的夜里出征朝鲜的,作为补充兵员随军入伍。”谈起出征的日期,老人至今难以忘记,昨天还沉浸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二周年的礼炮中,第二天就亲眼目睹了美军在鸭绿江江面上不断投放的炸弹上,“炮弹一响,整个江面都被震翻了。”在朝鲜的三年时间里,战士赵修正作为朝鲜警通连后勤保障首长的安全,肩负着开凿山洞、补给战争物资的重任。“朝鲜冬天特别冷,有时候气温一下子骤降零下二三十度,晚上醒来,发现手指都被冻紫了,稍微弯曲一下都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因为战况紧急,赵修正与战友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脱了鞋子都不敢放在门外,“美军随时会过来炸隧道,所以大家都不敢睡得太死,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立马套上靴子、扛上锄锹就往外冲。”

在朝鲜战场,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极度匮乏的生活物资。“每天就吃点小米、高粱米和灰米粉,条件好一点的话可以吃到炒面。”在老人的记忆中,任务食物的味道都是冰冷的,“有时候实在饿极了一边吃炒面一边就口冷雪。”由于没有被子,赵修正与战友们习惯了将大衣当成被子来盖,“有些老班长看到年轻的士兵冻得浑身发抖,就把自己的军大衣披在了士兵身上,自己硬是抗冻了一整晚。”尽管条件艰苦,但回忆起入朝的军旅生涯,老人依然觉得那是自己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战友们很多是同乡,大家相互扶持,从来没觉得苦过。”

死亡的阴霾时刻笼罩在战场上,让赵修正印象最深刻的是成千上万的美军飞机从头顶飞过,“在朝鲜的飞机就跟夏天农田里的飞舞的蜻蜓一样多。”由于战况紧急,赵修正与战友们根本来不及考虑生死问题,每天脑子里塞的都是桥梁抢修的时间进度。最令人老人倍感骄傲的是,无论美军飞机的火力有多猛,后勤保障队伍的修桥进度从来未曾延误过,有时甚至多次提前完成抢修任务。“鸭绿江大桥至少被炸毁过上千次,每次我们抢修都不超过2个月。”

让赵修正老人感到遗憾的是,1953年腊月他随部队从战场撤退的时候,许多朝夕相伴的战友已经永远离开了,甚至许多人他还没来得及问名字就倒在了战场上。当志愿者殷勤询问起这些逝去的士兵时,老人长叹了一声,“如果他们今天还活着,我们还能一起说说话。”老人告诉志愿者们,由于时间紧急,许多战友就地掩埋,部队里战友名字相互保密,赵修正就在掩埋战友的土堆上插上一块毛竹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X部。”三年下来,赵修正已经记不得在土堆上插了多少块牌子,“每送走一名战友,内心就像刀子剜了一样痛。”

残酷的苦难之中总是浇灌着希望的花,令现场所有英雄之歌志愿者们欣慰的是,赵修正与陈增香的战场相遇冲淡了一丝牺牲的沉重。从1951年两人作为同村共赴朝鲜战场,直到1952年两人相遇,彼此已经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未曾谋面,“那时我以为增香已经没了,每天都有大量战友牺牲。”老人至今还记得两人相遇那天的场景,回想起来不禁湿红了眼眶,“当时我正在挖土,突然听到旁边有人讲溧水话,我当时一下子愣住了。”异国土地上故乡的声音让他浑身颤抖,他猛地抬起头,“虽然脸上都沾满了灰,但那副瘦削的身材还是让我一下子把他认出来了。”纪律使然,赵修正不敢和他相认,他慢慢走到陈增香身边碰了一下他,“增香也认出了我,他当时差点喊出来,我立刻抓住了他的手,两双手握得紧紧的。”谈及当时握手时的激动场景,老人也不自主攥紧了双拳。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随着英雄之歌志愿服务队的深入挖掘,以陈增香、赵修正为代表的抗美援朝英雄老战士的动人故事正随着志愿之风传入千家万户,育化人心,在村里的志愿服务站、道德讲堂、百姓议事堂等宣讲平台引领一阵真情满溢的“红色之风”。在英雄之歌志愿服务队的带领下,三星村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队将老战士请上讲堂,重新讲述战争故事,引发了群众的热烈反响。“老战士传奇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诉不尽、道不完的历史书册,请他们登上讲堂,不仅有利于在村内引领一股爱国爱军的正能量风气,更为当下返乡创业的青年带来一场春风般的思想洗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份昂扬的精神气。”黄世双书记谈道。

英雄之歌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也为三星村爱国志愿服务活动点燃了创新星火。群众们自发将老英雄的战士故事编成快板、小品与戏曲,在类型多样的文艺汇演中深情上演;与此同时,中小学的老师们也带着孩子们,纷纷进驻“红色课堂”,让孩子们与老战士在“新老对话”间延续革命精神,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一颗灿烂的“红色初心”。“重温抗美援朝史是我们三星村推进爱国志愿服务的一次创新实践,群众反馈热烈,也给了我们持续创新的信心与动力。”在殷勤看来,爱国之星是“三星”志愿服务版块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具创新特色的一块品牌。以英雄之歌志愿服务为创新驱动,三星村将积极挖掘村内历史资料,重塑红色志愿品牌,创新开辟“红色历史+小康生活”的全新志愿模式,在以深情赋予一抹靓丽的“红色三星之光”同时,更凝聚民情唱响一首响彻青山的“红色三星之歌”。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