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5点多,阜宁县吴滩街道立新居委会,54岁的陈庆文早早就起了床。蔬菜种植基地里,陈庆文脚上沾泥,额头渗汗,忙个不停,整地、浇水、撒种。大棚的另一头,小青菜已长出2寸高,过两天便可上市。“大棚由村里建好租给大家种,靠种蔬菜,我一年能多收入3万元。”
走出大棚,天已大亮。“只要天晴,每天都在田埂看到太阳升起来。我常给自己打气,哪怕是种一棵小青菜,也是种下全家人的希望。”拍拍身上的泥土,陈庆文跨上车便往回赶。家中,有患病的妻子、瘫痪的女儿需要照顾,他是这个家的脊梁。
4年多前,陈庆文一家的生活虽算不上富足,但也让人羡慕。父亲是退休教师,女儿在盐城师范学院读大学,家中田地全部流转后,陈庆文就在204国道东承包了一个30亩的鱼塘,年景好时能收入10万元。在吴滩街道,陈家还有一套120平方米的安置房。
2016年6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龙卷风袭击了阜宁,立新居委会成为重灾区。“那场风灾,让我们家几乎陷入绝境。”陈庆文说,4年前的场景,如今仍在脑海挥之不去。风灾发生当天,正是陈庆文父亲去世后的头七,下午2点左右,亲戚逐渐散去,陈庆文的妻子王芳、女儿陈萍萍在家中忙碌。在屋后的活动板房里,几位留下的亲朋正商量事情。“当时,我在离家不远的鱼塘边。萍萍打来电话说家里断电,跳闸两次。当我转身回家时,就看到龙卷风把房子整个刮平了,大梁倒下来,房子成了废墟。”
“当时,我们四五个人正在商量村里买插秧机的事,因为是在活动房里,大家受伤不严重,爬起来就立刻救人。”立新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陈红明告诉记者。
家园被毁可以重建,但女儿就此瘫痪让陈庆文的心一下掉进冰窟窿。“6月23日,是女儿刚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中的第5天,原本准备25日到苏州应聘工作,没想到23日被砸成重伤,腹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大小便也不能自理。”那些日子,陈庆文说自己“开始变得恍惚,走路腿打颤,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女儿却真切地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妻子王芳的肺部也受到重创,现在只能做饭不能烧菜,一点油烟就能让她咳嗽好几天。
财物的损失、身体的创伤、精神的痛苦,让这个家庭饱尝打击。“日子还得向前过,不论现在有多糟糕,我都坚信,只要人还在,日子一定会好起来!”宽慰着妻子和女儿,陈庆文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得像钢铁一样坚强。
发生如此变故,萍萍话变得越来越少,更多时候,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任何人交流。为了让女儿尽快走出阴影,陈庆文用了精神和身体“双重疗法”。每天,他和妻子把女儿抱着站起来,通过电动脚踏车等器械进行康复训练,“10分钟不到,我就满头大汗了,但不能放弃,每天必须雷打不动。”同时,他买来女儿爱看的书籍,每天和女儿说村里的大事小情,舒缓她的情绪,走进她的世界。
直面生活,陈庆文还得做一件事:赚钱!因为要照顾家人,陈庆文无法外出打工,于是,他多条腿走路:和别人合租了30亩蔬菜大棚,虽然收益不是很高,但每年可以挣3万多元。过去承包的鱼塘被村里填平建了房,他就到弟弟刚承包的鱼塘帮忙,提供技术,指导养殖。于是,风灾发生不久,人们看到在村里担任小组长的陈庆文每天像只陀螺:东方微亮时在菜地忙,上班时在村里忙,中午赶回家做饭,帮女儿康复训练……
“萍萍每月能拿到残疾补助,加上护理费一共700元,我每年靠自己的劳动挣到六七万元,虽然拮据,但我咬咬牙,就能支撑起这个家。”这些年,有政府关心、亲朋支持,陈庆文心是暖的,但他一直没申请低保,“我自己能吃苦,挺直腰杆挣钱养家,这样做,也是想给萍萍做个样子。”
在立新新型农村社区,一幢幢新房前挂着国旗。“这里也有我的家。”陈庆文指着自家的新房说。虽然还没有装修,但在门前的小菜地里,记者看到一簇簇菊花,在深秋里挨挨挤挤,开得热烈。陈红明告诉记者,立新新型农村社区共建了两期,828户,目前入住率超65%。新家园不仅是一个安生的场所,更是受灾农户们重燃希望、心灵栖息的地方。
阳光升起,用不了几天,新播下的种子就会从土里冒出幼芽。等到冬天,弟弟陈曙光家的鱼塘将会迎来又一个丰收。
傍晚,立新居委会的广场上,跳舞的音乐响起,大妈们从家中赶来,陈庆文则从村部往家赶。几天前,他偶然听到房间里传出女儿的笑声,这是4年来女儿第一次笑,久久在他的耳畔回荡。“只要精神不瘫痪,萍萍就一定能走出阴霾,将来的她还可以开网店、教网课,开始新的人生。”
本报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