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如东油坊口村:村民们妙手绘丹青 小村子“画”出大未来
2020-11-03 09:59: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说起“工笔国画”,江苏如东洋口人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位于如东县洋口镇西南角的油坊口村,是当地有名的工笔国画绘制村,村民们有着农闲时在家画画、做手工的传统。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工笔国画绘制已经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助推当地增收致富的文艺力量,现在村里有100多人靠闲时作画年这一项就实现了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近日,记者进村入户,向村民们探寻他们的小康“密码”。

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拿着一支遒劲有力的毛笔,在一张纸上挥洒着。一会儿工夫,一幅活灵活现的画就呈现出大体轮廓。作画的师傅名叫王瑞祥,是村里有名的工笔国画艺人,他正在给《牡丹图》勾勒边框。“勾勒边框是画画的第一步。”王瑞祥从16岁开始跟着师傅学画画,说起初学画画的场景,他仍然记忆犹新:“刚开始勾边框时,拿画笔的手一直抖,生怕勾到了线外面,我足足练了一个多月才勾顺溜。”不仅如此,其后的上色要求更高,一般的画有十多种颜色,稍微复杂点的至少有20种。“你看这幅《清明上河图》,人物脸型胖瘦都很讲究,色彩冲击力又强,学徒是画不起来的。”

虽然作画已有42个年头,算是村里的“老人”了,但王瑞祥从不倚老卖老,也从不欺客,他家的画都是纯手工绘制出半成品,卖给无锡、苏州等地的装潢公司,用来制作屏风等室内装饰物品。他告诉记者,油坊口村的绘画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村里以工艺美术厂为基地,常年举办培训班,使得全村懂绘画、会绘画、爱绘画的村民越来越多。“最红火的时候我一年能挣三四十万,最多一次带过30个徒弟,他们里面有些现在规模做得蛮大的。”王瑞祥说。

在王瑞祥身后,3名妇女正在认真地临摹、上色,在她们的巧手下,一张张白纸变成了幅幅精美的牡丹雀鸟图。40多岁的徐素琴告诉记者,以前她就在家里种种地,一年收入几千元,根本不够用,现在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来画坊打工,一年能赚三四万元。

随着近年小洋口旅游业的兴起,聪明的油坊口人还在工笔国画的基础上,开拓出了绘画工艺品,以手绘宫廷扇最受市场青睐,不仅畅销国内各大旅游景点,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村党总支书记石捍东介绍,目前村里已经发展了5家画坊,画工30多人,全村从事绘画的富余劳力大概100多人,产品以国画和墙壁画为主,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有良好的工艺传统,又有剩余劳力,石捍东说,他们计划把发展绘画产业作为提升农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准备成立油坊口村工艺发展有限公司,把我们的小作坊全部联合起来,让传统绘画产业能够发扬下去。”石捍东信心满满地说。作者:曹雯雯 高峰 张平

来源:如东日报 作者单位:如东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朱晓进 董宁 蒋志初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