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大运河时指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这一重要讲话对江苏在更高起点上不遗余力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使人民真切感受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运河是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沿运城市应运而生、因运而兴,古代许多城市因大运河水利工程而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开放而包容的大运河促进了市镇间文化交流,孕育了商业经济的萌芽,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与市镇的发展。而今,江苏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着重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培育极具江苏特色的水韵文化、生态岸线、绿色产城融合发展优势,统筹推进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给予两岸人民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大运河重新成为一条流金淌银的致富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成一条造福人民、恩泽千秋的幸福运河,需要立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做到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厘清思路,精准发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迈上新台阶。
统筹兼顾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是最根本的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更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协调一致。文化遗产的本源属性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大量的水闸、船闸、堤坝、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无不体现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许多水利工程和设施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运河历史遗迹要坚持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全面展现沿线自然与人文、宜居与诗意水环境完美结合的景观特色。一要注重优化主河道两岸滨河生态空间,强化自然生态修复,还原运河独特风貌,合理布局水利、环保、航运、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的选址和规模;二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河岸环境,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三要统筹规划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一体化保护修复。
一体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在距今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沿线,现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77个,这些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脉,是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化石”。这些散落在大运河边的颗颗珍珠,亟待通过完善的保护利用规划体系,串珠成链,打造沿运河线性特色文化空间。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修复原则,将保护工作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完善居民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让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更有温度。二要坚持保护修复的真实性原则,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用科学方法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在设计材料、功能、技术、位置和环境等方面还原真实历史信息,避免割裂历史文脉,把历史真实、完整地交给后人。三要坚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原则,尊重古城老街的整体环境,完整延续城镇文脉,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和谐共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的金字招牌,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历史资源的珍贵性和稀缺性,探索遗产价值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要坚持把保护好大运河遗产作为首要任务,在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利用,构建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并进的新格局。一要深入挖掘大运河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推出大运河题材文艺精品,发挥文旅融合载体功能,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二要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明确划分保护与展示利用主体功能区,在管控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在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开展多种途径的展示利用;三要发挥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的集聚优势,推动沿线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布局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文旅重大项目。
协调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大运河遗产的“活态”特质在江苏段最具代表性,运河航运在江苏乃至全国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江苏段是全流域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区段。在这条黄金水道上分布着众多著名的航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大运河航运历史遗迹,从中提炼新时代大运河航运精神核心价值,构建大运河航运文化体系,打造出一条智慧的、绿色的运河,是实现大运河遗产保护与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协调推进的基本路径。一要建立航运与自然生态、人文风貌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化、智慧化的航道、港口、船舶;二要提升船闸工程、水上服务设施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实现运河航运历史文化的弘扬、传承;三要进一步推动航道的扩能升级,确保主线千吨级船舶全线通航,加快局部束窄段整治,打通碍航节点,实施重点船闸扩容改造。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