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要在生态环境这一短板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顺应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人类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要存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承认自然的价值,明确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者相互依存且高度统一的内在关系,生态系统不从属于经济社会系统,对自然开发索取的同时也要积极回报反馈。要将生态文明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深入实践“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及其高度融合,各领域、全过程嵌入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协调。
贯彻系统观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的原则,也是推进生态治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关系,有效整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遵从自然整体性规律,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建;从技术、监管、制度、机制等多角度共同发力,实现多维路径协同推进等。
创新智慧生态机制,扎实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要利用大数据等智能手段综合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运行趋势,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优化资源能源配置、利用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善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环境监测、治理、监管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精细化,实现治污和减排的共同推进。
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兑现建设美丽中国的郑重承诺。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念。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激发生态文化体系的内核驱动力,推动形成文明消费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将生态意识逐步转化为行动自觉。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增强青少年节约资源的意识,令可持续发展理念代代相传。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作用。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健全包括环境管理、开发保护、污染防治、产权补偿、追责赔偿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作用。加强环境执法力量和力度、完善环境司法格局与机制、促进执法司法联动协同,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法治水平,严明生态文明法治公信力。积极落实党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深化考核问责制度机制,推广应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守护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增加生态惠民获得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通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共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丰富全面小康有“经济产值”也有“生态颜值”的内涵,实现生态农村绿色大发展,增加群众“生态惠民获得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信大基地客座研究员,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信大基地主任、教授。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委托课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