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前夜,南京中山门前。
“空气一天比一天紧张,事态一天比一天严重,在12月13日的早晨……”清冷夜色中,低沉的诵读声缓缓响起。1946年1月14日,南京地方法院书记官陈光敬为《敌人罪行照片集》写下的序言,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83年前的至暗时刻。
这里是“12·12 和平之夜”诵读接力活动现场。12月12日晚至13日凌晨,7位领读者代表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在南京7个地标,用7小时阅读接力迎来第七个国家公祭日。
此前于12月6日上线的“和平之声云上共读”线上平台,7名南京市民代表倾情领读,以“金陵城殇”“不屈抗争”“铭记历史”“警醒后人”“祈愿和平”“发奋图强”“圆梦中华”7个部分为线索主题,邀请网友诵读“接力”,为和平发声。
12日晚的现场诵读活动以“金陵城殇”篇章为序幕,地点选在中山门。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负责防御此地的中国守军誓死不退,直至12月12日夜,守城部队接到撤退命令后主动撤出。5天后,日本侵略者在这里举行所谓的“入城式”,也开启了古城的浩劫与噩梦。
“不屈抗争”篇章的诵读地点选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里铭刻着中、美、苏等国在空中联合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铭记历史”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5100余件藏品、4万余册图书、1300多份抗战亲历者手印记录抗战历史;“警醒后人”篇章的诵读地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汉中门丛葬地纪念碑前,1937年12月15日下午,日军将国际安全区市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2000余人押赴汉中门外残忍杀害;“祈愿和平”篇章的诵读地点在和平门,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奥滕中队与中国守军36师官兵在瓮城内外激烈争夺,名为“和平”的城门被硝烟笼罩……
当天共有24篇文章被诵读,包括《魏特琳日记》等见证者目击记录等。7位领读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晶,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三届江苏省见义勇为模范、南京市道德模范杨学涛等。 本报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