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王长江,是北京市中伦文德(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为让老百姓遇事“先找法”,多年来,王长江收集整理百姓身边案例,义务主持江苏省电视台教育频道《老王说法》栏目,制作节目2000多期,总收视超过1.5亿人次。他还自费建立《老王普法》演播室,在移动端播出逾百万次,为网友送去最新的法律知识。
“有纠纷,先看一段《老王说法》!”已成南京很多社区网格调解员的“口头禅”。
从“王老师”到“王律师”
“南京市江宁区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最美法治人物”……在法律领域荣誉等身的王长江,“老本行”却是一名人民教师。
2002年,王长江在江宁中学担任历史教师,因他知识面广,思维、语言活跃,深受学生喜爱。可有一天,他突然跟江宁中学时任校长杨成龙说,“想转行,做律师。”
放弃教师“铁饭碗”,去做一个从未涉足的新行业,王长江有自己的理由。当时,他了解到一个十二三岁小孩子因不懂法,失手杀人导致人生走向歧途的案例。“做老师,教给孩子知识,是让他们做有用的人;做律师,教人们别去触碰法律的底线,是担任‘社会老师’的角色。”王长江通过自学,转型成为一名律师。
从事法律工作近20年,王长江有一个深刻感悟——很多案件的源头,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位。职业生涯越久,他越坚定一个信念:“律师不仅是通过打官司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者,更是肩负法治中国建设的传播者。”
在王长江看来,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全民普法和守法。所有法律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打通普法的“最后一公里”。从教师到律师,王长江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从律师到一名普法工作者,王长江决定要用一生的时间。
从“老王说法”到“老王普法”
普法的“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王长江把目光投向群众小事、老百姓的身边事,以案说法。
2016年10月,北京市中伦文德(南京)律师事务所联合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电视台,采用电视节目的形式,由王长江以案释法,讲述百姓身边的法律知识,这档节目叫《老王说法》。
“我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让专业的法律条文‘活’起来。”讲述的是身边事,讲得又接地气,观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几年来,《老王说法》共制作节目2000多期,收视超过1.5亿人次。栏目内容列入江苏省终身学习资源库,成为江苏全民普法的一张“名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王长江感到,仅是一档电视节目平台覆盖面还不够广,要把普法的“阵地”转到手机端。说干就干,他自掏腰包采购视频录制设备,办自媒体,开发小程序,把节目“搬”上了抖音、微博、微信小程序。今年初,《老王普法》自媒体节目上线。
一年来,《老王普法》与各级司法局、工会、妇联合作,走进溧水、高淳、江宁、句容等基层农村,实地寻访乡里百姓,就地解决法律难题,录制百余条《宪法》《民法典》《劳动法》《反家暴法》《保险法》微视频,通过移动端广泛传播,让法律走到百姓身边。
从“一团火”到“满天星”
刚上线《老王普法》的时候,工作量很大。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劳心费神地免费做这样一个平台?王长江对团队成员说:“不要觉得麻烦,不要嫌事情琐碎,我们帮群众理顺这些小事,化解好这些小矛盾,走好法治社会的每一小步,久久为功,就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一大步。”
校园普法是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受众人群都是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传统的普法讲座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王长江拿出新招,把“模拟法庭”开进校园,让孩子们做法官、当律师,就“案件”展开讨论。90分钟的普法活动,带学生们开了5个庭,在“模拟法庭”中,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推广全生命周期学法服务,王长江为部队官兵、学生、村民、羁押人员、吸毒人员开设不同主题的法治讲座上百场,先后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无锡)外观设计中心、淮安共创草坪等60家企业进行免费“法治体检”,排除法律风险隐患239个。
大力推行“党建+互联网”模式,王长江创新搭建“红色法律服务室”,先后组建“江宁湖熟街道新农社区红色法律服务室”“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红色法律服务室”等5个平台,每月开展群众法律需求和行为分析,线上线下相结合,点对点及时为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以案释法普法教育。
王长江还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素养深厚、热心公益的年轻律师,将公益普法的火种洒向全城。
去年12月,王长江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也被全国法宣办表彰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荣膺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连续5年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区。面对荣誉,王长江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法律工作者,就应当是公益普法的坚守者。”
本报记者 王世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