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在大地蓝绢纺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香莲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20岁出头,就只身勇闯广交会,救活一爿小厂;拥抱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在“丝绸之路”上不断开疆拓土;关爱困难群体、关心创业青年。前不久,戴香莲被授予江苏“最美巾帼人物”荣誉称号。
勇闯广交会,救活濒临倒闭小厂
戴香莲出生于水乡兴化一个普通农家。20岁那年,她进入兴化绢纺厂,很快成长为化验室主管。由于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等原因,工厂面临倒闭。戴香莲做出一个冒险的决定:接管绢纺厂并揽下所有债务。
缺钱、缺技术、缺市场,设备简陋,工厂举步维艰。为购买蚕茧,戴香莲东挪西借,欠了一屁股债。当年春节,怕家人担忧,她不敢回家;恐债主紧盯,她也不敢回厂。深陷困境之时,戴香莲得知1999年11月举办的广交会上,有全国绢纺行业座谈会,她坐着绿皮火车不请自来,坐在会场最后一排。多次举手示意后,她获得宝贵的发言机会。“我来自江苏兴化最小的乡镇,那里没有公路,水网纵横……”戴香莲没有丝毫怯场,“我的企业很小,但品质很高。我们有低廉的劳动力、优质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
“香莲勇闯广交会”成了这个乡镇小绢纺厂的转折点。从广交会刚回来,大名鼎鼎的山东莱阳绢纺厂就与她签订年供80吨桑棉球的合同,并打来200万元预付款。随后,无锡绢纺厂等行业巨头接踵而至。企业员工从40多人增至300多人。
深耕品牌,“大地蓝”叫响全国
尽管工厂有了起色,但在丝绸这个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时尚密集型、创意密集型的行业里,仅仅做桑棉球这类中间产品,显然没有竞争力。戴香莲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3年,戴香莲前往浙江考察,接触到了蚕丝被,瞬间眼前一亮。考察归来,她当即注册成立大地蓝绢纺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蚕丝被、蚕丝毯等丝绸产品。她带领团队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使桑棉球的原材料利用率提高1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锅炉进行改造,节约能源30%以上。大地蓝牌蚕丝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大地蓝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大地蓝下辖7家子公司、分公司,在全国拥有180多家直营店和专卖店,形成蚕丝被、真丝睡衣、真丝丝巾等十大类300多个品种的蚕丝产品产业链,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
从做产品、做品牌转向做思维、做文化,大地蓝不断探索。“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以优秀的管理、设计、技术和营销人才引领国际化品牌升级;引入互联网思维、云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获取信息引导产销;以人为本,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把大地蓝建成一所人才学院。”戴香莲宣布,大地蓝有了新目标——“全国第一、国际名牌”。
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村民马保荣肢体残疾,无法干重活。戴香莲在当地兴办桑蚕养殖基地,与农民签订惠农合同,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常年安排技术员跟踪服务,以保底价收购蚕丝,保证蚕农旱涝保收,带动数十名残疾人家门口就业增收,平均年收入4万多元。
近20年来,戴香莲的企业吸纳年龄偏大下岗职工,与当地多个乡镇结为村企帮扶对子,先后拿出50多万元资助4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捐资200万元支持“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大地蓝还通过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推进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工业旅游项目去年带动千垛镇旅游15万人次,增加旅游服务业收入1800万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50万元。”兴化市千垛镇旅游办主任沈永干兴奋地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大地蓝的旅游经营模式,将栽桑养蚕的一产、丝绸加工的二产及旅游服务的三产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