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无怨无悔,守护折翼天使五十载
—— 记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陆振华
2021-09-15 07:59:00  来源:新华日报  

9月9日一大早,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陆振华赶到张桥中心小学,和校长方月芹商量举办融合教育研讨会。接着,他马不停蹄赶到练塘中学,看看特教班的孩子是否适应课堂;开车返回时,他忍不住拐到常熟市知行家残疾人服务社,探望在那里上班的学生;回到家里,匆匆扒了几口饭,他又坐在电脑前,在线解答全国各地的家长提出的问题。

这是陆振华平凡又忙碌的一天。年近七旬的他,无怨无悔守护了残障儿童近半个世纪。在他的坚守下,常熟基础教育学段融合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千余名特殊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从60%提高至100%。日前,陆振华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教师”称号。

1973年陆振华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主攻物理化学的他,被意外分配到正在筹建阶段的苏州地区昆山聋哑学校。“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刚成为党员不久的陆振华二话没说,拿着行李就到学校报到。面对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一本教材、没有一名教师的“空壳学校”,他和另外4名同事开始没日没夜地为开学做准备。不会手语就去外地学,没有教室就建房子、没有教案就自己编写……学校缺什么,他们就想方设法补什么。第二年9月,学校顺利开学。看着48名不识字不识数的残障入学儿童,陆振华十分痛心,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守护这些折翼的天使。

3年后,作为骨干教师的陆振华被调到常熟聋哑学校任教。当时,普通儿童读完小学,能掌握超过6000个字的有声语言词汇,而聋哑儿童经过6年学习后,才掌握2000个汉字词汇。面对这一块几乎空白的领域,陆振华着手编写系统的手语教案,用10年的时间把日常词汇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写下,在旁边标注手语手势,并邀请美术老师把文字注解画出来。这本十余万字的《聋人手语图》,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地区聋哑学校首本自创通用教材。

有了扎实的教材,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陆振华平时都用手语与他们交流,时间一长,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哑父”。1994年9月,张家港市塘桥镇的一位农民慕名找到陆振华,想请他教自己的儿子钱毅。钱毅是一位聋人,22岁还不会说话,错过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机。陆振华没有放弃,为钱毅特别制定了一个3年的语言训练计划,并坚持每周无偿上门送教。经过3年精心辅导,钱毅掌握了2000多个词汇,超过国家三级康复的标准,能自如地与普通人交流。

在“上门送教”3年中,陆振华发现社会上类似钱毅这样的大龄残障孩子还有很多,大多因生活无法自理而放弃入学。“学生有困难,就帮助学生把困难解决,这学必须得上。”陆振华在完成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后,利用休息时间,为残障孩子免费送教。27年内,陆振华先后为28名重残学生上门送教,足迹遍布常熟以及周边县市,他还发动组建小桔灯送教服务队,带领全市98名教师为60多名重残儿童志愿送教上门。

随着“上门送教”的范围越来越广,陆振华观察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状:残障儿童在农村普通小学毕业后,残障康复和文化学习都没有明显长进,不得不又到聋哑学校就读一年级,白白荒废了6年的学习时间。陆振华向常熟市教育局建议设立特教管理机构,并获得高度重视。就这样,全国首家特教管理机构——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04年2月成立。作为团队领头人,陆振华带领成员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融合教育探索之旅。

十多年来,从最初的3个特教班,到全市84所普通中小学资源教室全覆盖,常熟融合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原创的“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种特教班办班模式,让特殊孩子有了多元安置、自主选择的空间;“医教结合”“复式教学”“生涯规划”三种教学特色,更是满足了特殊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2018年陆振华主持的课题《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省内外专家誉为融合教育“常熟模式”。

眼下,忙了快50年的陆振华仍在到处奔走,推动残障儿童15年免费教育的普及。“现在的普及率只有70%,我会继续为这些‘天使’努力,让所有残障儿童都能高中毕业!”□ 本报记者 韩 雷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