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蒋同进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省《政风热线》直播间,就婚姻登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方面问题和投诉,现场回应群众诉求。
部分养老助餐点为何难以维持
根据省民政部门老年助餐点备案信息,目前省内共有3303家助餐点。记者实地探访多家老年助餐点发现,有的助餐点运营困难,不到一个月就停业;有的反映没有拿过补贴;甚至还有的助餐点已建了好几年,却从未对外开放。
对此,镇江市民政局局长吕朝霞表示,以上情况并非普遍存在,但一些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助餐需求不足,运营难以为继,这是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导致的。“我们将举一反三,对全市面上情况作一个排摸调研,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解决好合理布局和优化运营问题。”
怎么保证农村地区困难群体以及高龄老人的需求呢?沙维伟表示,可以进行一些方法方式创新,比如通过中央厨房进行送餐,村一级的关爱组织也可以采用互助式代餐方式来提供服务。“对于一些市场化运作的助餐点,民政系统要大力扶持,比如运营补贴、减免房租,在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进行扶持和引导。”沙维伟说。
“时间换时间,服务换服务”——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一项民生创新,目前南京已开展这项服务。家住盐城的退休职工许先生68岁,对“时间银行”十分感兴趣,迫切想知道这项养老服务何时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时间银行’主要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年轻的志愿者为老年人,或者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从试点成效来看,这项服务一方面充实了为老服务的人员队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互助养老的理念。”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林莉现场答复说,目前许先生所在的东台地区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但省民政厅“十四五”期间已经将这项工作列入规划,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志愿者加入养老服务行列。
坚决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我承包了几十亩地种植水果,今年8月,上万斤的黄桃因为疫情卖不出去,农肥成本都收不回来。”溧阳市民彭先生想知道能否申请疫情(致困)补助。
“疫情对困难群众的生活造成部分影响,我们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全省民政部门要坚决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线。”蒋同进表示,因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申请救助的渠道有三种:可以直接到乡镇街道所设立的政务中心民政窗口申请救助,如果因为出行不便或者行动不便,可以到当地的村委会代为申请,也可以直接拨打救助热线。
“对于申请人,我们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第一时间上门核实情况,对核查符合条件确实困难的群众,在疫情期间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救助到位,甚至可以先行救助,后补手续。”蒋同进表示,对于彭先生反映的情况,下一步会请当地民政部门尽快到他家进行实地核查,符合条件的将第一时间兑现救助政策。省民政厅还将会同当地民政部门,将彭先生的黄桃滞销情况向当地有关部门以及水果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反映,并将彭先生的家庭纳入当地重点监测范围,确保保障网能够及时兜得住。
据了解,自7月下旬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以来,省民政厅已面向全省救助1.98万人,发放救助金800万元。
网友“往事随风”提问,因为疫情防控养老院实行封闭式管理,何时能开放探望老人?沙维伟表示,自7月21日起,全省2300多家养老机构统一实行封闭管理,5万多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奋战一线,为将近20万住养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服务。随着疫情趋稳向好,省民政厅已于9月1日下发通知,对除扬州以外的12个设区市,由严格的封闭管理转为逐步稳妥有序地放开养老服务秩序,包括恢复养老机构的预约探视、规范返院与新入院老人的收住、规范工作人员两点一线上下班与养老机构进出入管理等。
“扬州市主城区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机制要求,将于9月24日解除养老机构封闭管理,逐步恢复常态化防控。”沙维伟提醒,解封并不意味着完全敞开大门,各养老机构和场所仍要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住养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老年公寓私办灵堂谁来管
常州市民邹女士反映,她家附近有一处老年公寓,隔三岔五就举办丧事,经常从天不亮就开始吹奏哀乐,附近居民意见很大。记者在常州实地走访发现,老年公寓和废旧场所改造为灵堂的现象并非个例。
去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利用养老机构的房屋、场地、设施,开展与养老服务宗旨无关活动,民政部门应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应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但记者走访时常州市民政部门明确表示,老年公寓私办灵堂不归他们管理。
常州市民政局局长钱旭健表示,私办灵堂的扰民行为违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显然是不合规的。“下一步我们会组织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的问题一律严肃处理,该关停的坚决关停,加强常态化的监管工作。”
针对采访中当地民政部门表示无责管理的情况,钱旭健检讨说,个别工作人员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担当不够,对这些人员,我们会组织核查作出相应处理。他表示,属于他们管的,要应管尽管;不属于他们管的,也要联合相关部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沙维伟透露,民政部门正在大力推进公益性集中守灵中心建设,推进绿色文明殡葬。□ 本报记者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