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全省公安政务服务提升攻坚行动,户籍制度改革、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建设等带来可感便利;对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县(市、区)实行挂点帮扶,全力预防交通事故;开通监督评议系统,实事办得怎么样、好不好,让群众说了算……
11月4日,记者从省公安厅召开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6月以来,省公安厅出台24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后,各市公安局相继推出总计17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实事项目,全力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顺心事”。
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往返奔波
“本来准备请两天假回老家给孩子办身份证,这下不用跑了,省钱又省时间。”10月20日,暂住盐城市亭湖区的安徽籍居民徐新宜,得知长三角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试点启动,当天便带孩子就近到东城派出所,用了五六分钟办好身份证申领手续。
这是我省提升户政服务便利化水平的新举措。“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我省推出户籍和居民身份证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线上线下无差别办’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往返奔波。”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于海霞说。
当前,江苏已建立全省一体化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省户籍、身份证、居住证业务一个平台办理。同时,户籍业务全部下放到派出所办理,并出台公安机关严格规范户政业务办理6项规定,清理规范户籍业务手续材料,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严禁超范围收取材料、人为设置隐形门槛。
今年8月中旬,省公安厅在原有居民身份证换补领业务“省内通办”基础上,全面启动居民身份证首次申领“省内通办”业务,试行开展疫情原因滞留国(境)外人员居民身份证有效期满委托换领,分别办理首次申领“省内通办”业务5600余件、委托换领业务1400余件。
我省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户籍类证明在线办理和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10月20日,南京、苏州、盐城3市开展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试点,12月1日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11月20日前,我省还将启动长三角区域新生儿落户“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工作试点,解决夫妻双方因在异地就业、学习等原因,不能回原籍给新生儿申报户口问题。
保障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
国庆期间,南京姑娘杨恩在苏州准备租车游玩时发现忘带驾照,求助吴中交警得知可以申领电子驾驶证,烦恼瞬间解决。
切实让人民群众在交通出行、办牌办证等“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中,感受到便利、享受到快捷、体会到温情,6月以来,我省陆续推出试点发放电子驾驶证、推行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等公安交管12项便利措施。目前,全省已完成驾驶证电子化两个批次推广应用,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盐城、镇江、泰州、宿迁10个城市驾驶人,均可通过“交管12123”APP申领电子驾驶证。“全省已发放电子驾驶证300万余本,年底前,连云港、淮安、扬州3市也将实现网上申领电子驾驶证。”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朱传彪介绍。
强力推进交管服务提档升级的同时,我省紧紧扭住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目标要求,全力整治各类突出交通违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朱传彪说,今年我省围绕重点车辆源头隐患、酒驾醉驾、驾乘未使用头盔安全带、干线公路“疲劳、超速、不靠右行”等问题开展6项集中整治行动,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此外,通过对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县(市、区)挂点帮扶,邀请科研机构、行业专家上门会诊、精准指导,对事故高发路段推动各级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目前全省44个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县(市、区)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76%、20.56%。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顽瘴痼疾是削弱执法司法公信力的痛点,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将抓深抓实执法顽瘴痼疾整治作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举措,我省以最强担当、最高标准、最严措施、最实作风,大力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公平正义。
省公安厅法制总队副总队长周宇介绍,江苏全力推动行政案件依法快办,修订下发《江苏省公安机关行政案件快速办理工作规定》,大力提升行政案件办理效能,今年以来全省行政案件快办占比超过30%。各地对2020年以来在处警情、在办案件、在案人员、在手财物等进行全方位、滚动式清理排查,目前共全面起底排查案件137.6万余件、警情424.6万余起,重点对有案不立、立案不查、违规插手经济纠纷、超金额批量冻结账户等影响执法突出问题进行查纠整改,整改率达99.98%。
10月7日,省公安厅发布第二批公安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整治清单,同步公开电子邮箱和来信地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收到的来信,省公安厅教育整顿办顽疾整治组将逐件建立台账,根据来信举报对象、问题情形等内容分类处置,确保问题线索“责任到人、核查到位”。
“当下治”还要“长久立”。周宇表示,边查边改边建,省公安厅针对性制定出台《关于长效防范整治“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等执法顽瘴痼疾的意见》等相关制度机制,坚决打好查纠整改这场硬仗,确保顽瘴痼疾整治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本报记者 胡兰兰 陈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