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六个显著提升”,既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也是江苏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的具体体现。如何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一步步变成现实图景?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深度报道,结合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全方位展示全省各地各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让党代会的宏伟目标在干部群众心中更加清晰明确、更加可感可及。
□ 本报记者 陈澄 王梦然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江苏未来五年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强调必须在综合发展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富裕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六个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实现“六个显著提升”,排在首位的是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过去五年,江苏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今后五年,我省仍将坚持不懈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努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起到“压舱石”作用。
着眼产业可控,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与挑战,江苏经济5年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去年成功突破10万亿元大关,阔步踏上新征程。这份底气与韧性,来源于江苏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江苏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了一大批“命门”“卡脖子”问题。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自主可控,决定着我们在产业上不受制于人,也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华电集团南京国电南自维美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热控所所长吴科说,2017年起,集团先后投入上亿元研发经费,累计有百余位研发人员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技术“无人区”挥洒汗水和智慧。今年5月,国内首套自主可控重型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正式投运,摆脱了电力基础设施核心软硬件依赖进口的困境,推动了我国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发展。
“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这是对我们的要求,也为我们明确了航向。”江苏联瑞新材料董事长李晓冬表示,集团坚定不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力争年内完成年产9500吨球形电子级填料项目,努力做好高端芯片用球形硅微粉的项目建设,围绕高端芯片封装材料、特种陶瓷等领域持续研发,助力我省成为集成电路封装材料产业“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省党代会报告提到,聚才能力和人才效能显著增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校合作部副主任庄韦说,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省产研院始终在探索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将此视作增强“人才效能”的必答题。自2019年起,江苏产研院深化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我们将江苏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凝练成研究生的培养课题,施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助力学生快速成长为产业科技一线的适用型、创新型人才。”庄韦介绍,当前,围绕新材料、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江苏优势产业,产研院与国内30所高校,55家研究所、企业合作,去年培养集萃研究生1045名。
实现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有新突破。省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要加强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谢志成表示,当前“江苏制造”正向“江苏智造”加速转变。去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为64.8,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上云”企业累计超30万家。下一步,江苏将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数据驱动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协同发展。
构建枢纽体系,提高服务保障“支撑力”
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还体现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一枢纽’被重点提及。”在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裁、综合规划研究院院长范东涛看来,枢纽经济是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围绕优化枢纽城市布局,江苏全面发力。
省“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积极建设南京国际枢纽城市,加快构筑直连全国“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支持打造苏州—无锡—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与上海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加快海港、陆港与空港一体化建设,支持宿迁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支持常州、泰州和盐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以打造枢纽经济为契机,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在加速启动。长江,再次成为见证者。数据显示,江苏未来将建成44条过江通道,目前已建成17条,在建8条,有6条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建成。“十四五”期间还将新开工6条过江通道。12月3日,常泰长江大桥5号墩完成最后一次下塔柱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大桥将全面进入下横梁施工阶段。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主跨1176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规模多功能荷载非对称布置桥梁。11月23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正式从前期准备阶段转入施工准备阶段,江苏又一座世界级的跨江大桥全面拉开建设序幕。
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优化高品质客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区际快速客运服务。同时,我省将构建高效率货运服务体系,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强近洋航线发展,完善铁路货运体系,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已基本实现省内设区市到南京2小时通达,设区市之间2.5小时通达,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6%,行政村镇村公交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下降至1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持续推动货物运输向降成本、增效能转型,以物流网络的新活力保障现代流通体系。”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重点拓展国际航线,优化美西、中东、欧洲等远洋航线运输布局,推进铁路货运干线通道与重点港区、物流园区有效联通等相关举措,我省将进一步提升客货运服务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也将初步形成。
提升开放能级,增添营商环境“吸引力”
打造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在东亚经济循环中发挥重大作用;开展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打造更具黏性的产业生态圈……当前,江苏正加速提升开放能级,努力率先建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网络,巩固在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高度上的窗口地位。
推动江苏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为我省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有力举措。“通过制定出台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梳理形成首批落地清单、对接细化清单和深化改革清单,在既有任务清单基础上,动态更新企业需求清单、集成创新清单、复制推广清单‘三项清单’,形成‘1+3’清单体系。”据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总体方案113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指导片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51项,其中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项在国家相关部委备案,72项经验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
11月21日,康德瑞恩亚太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电磁专家,康德瑞恩此次项目总投资7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34万平方米,拟于2022年建成投产,预计达产后的年销售额将达10亿元。公司人士表示,康德瑞恩不断在江苏投资、布局和深耕,是因为江苏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公司“来了就不想走”。
“十三五”期间,我省相继出台8份政策文件,以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不仅如此,我省还加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投资规则研究,继续深入研究服务业扩大开放相关课题,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先行先试,进一步探索扩大开放领域。
按商务部统计口径,今年1-10月,江苏实际使用外资2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较2019年同期增长29.3%,两年平均增长13.7%;占全国比重16.5%,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江苏致力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相融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我们抓住机遇,紧跟‘一带一路’倡议向前走。”中天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2018年10月收购土耳其得美电缆,投资总额约6670万美元,仅仅用时一年,得美电缆就实现扭亏为盈,盈利近2000万元,营收实现翻倍。数据显示,沿着“一带一路”,我省国际产能合作正持续深化,截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2216个,协议投资额220.7亿美元,投资国别由2014年的38个增加至56个,投资行业门类由37个增加至73个。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472.3亿元,同比增长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