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是怎样的?是烟花?是汤圆?还是土灶煮的柴火饭?曾经过年的“烟火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逐渐成了回忆的碎片。然而,今年的新春,地处苏州吴江平望镇西北处的庙头村后港,正以一个新的方式将这些碎片逐步恢复成记忆里的样子。
后港背靠长漾湖,这里是吴江传统稻米、水产、蚕桑、苗木的生产区。近年来,当地与乡旅品牌团队合作,打造了田园综合体品牌“村上·长漾里”。
2月4日,记者前往长漾里,从栈道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由老宅改造的乡邻中心,古朴的外表下“包裹”着多功能会议室、宽敞的落地窗等现代元素。来到室外,院落已经被包场使用。据工作人员介绍,平望镇政府通过收储和租赁的方式,改造农民房屋22栋,每个改造完成的院落都能提供烟花、烤炉、米糕等充满“年味”的要素,让消费者在这里充分享受记忆中的过年氛围。“我们过年期间生意不错,改造好的院落,早在年前就被包场,而且被全部订出。”
继续向前走,跨越一条小河,来到长漾里的民宿、餐厅等商业业态区,修整过的庭院在阳光下树影斑驳,田地里的“上海青”伴着立春的微风,将冬日肃杀的气氛一扫而空。走上一间体验店的屋顶向四周眺望,错落有致的围栏将不同的菜地分割得整整齐齐。农家屋院与常青乔木错落有致,在河流的两侧徐徐舒展。屋院外,游人打卡拍照,当地的农民从围栏里摘了菜,满载而归。
保持乡土气息,或许能勾起年长者的回忆,但对从小长在城里的年轻人,能否引起共鸣?当地农民陈婶告诉记者,别看长漾里的乡土气息很重,其实它也很受年轻人喜欢,只要天气晴好,这里的民宿就很紧俏,“周末年轻人过来玩的很多,14间民宿常常满房,晚一点就被订完了。去年夏天的时候,有一队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过来,一下子住了两个月。”
而陈婶也在当地实现了就业,每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现在是过年期间,热闹得很,你看有不少家长带小孩来的,因为这里有年味呀,小孩和小年轻喜欢得不得了。”□ 本报记者 高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