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最美人物|沛县王传亚:“用汗水耕耘希望的田野”
2022-06-15 08:15:00  来源:新华日报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三夏”时节,沛县杨屯镇麦浪翻滚,“新农人”、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王传亚的400亩小麦迎来收获期。

“都调试好了吗?你先跑一圈看看。”“好,我先试试活儿。”地头上,王传亚熟练地指导农户进行收割机作业。眼前这位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的小伙,对农作物生长习性了如指掌。

“2008年考入复旦大学会计专业时,全家人都为我高兴,父母希望我未来在大城市里施展拳脚。”王传亚说,实际上,置身繁华城市,身为农家子弟的他内心更向往家乡广袤的田野。

2013年,王传亚从报纸上了解到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农村土地要搞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心念故乡的他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他还了解到,从推进土地流转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再到金融保险支持等方面,沛县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

王传亚毅然辞去上海某会计公司的白领工作,决定回乡创业。村里人听说大学生要回家当农民,闲言碎语不断,王传亚却不以为意:“那片土地有着勃勃生机,只要找对方向,就一定大有作为。”

同年4月,回到家乡的王传亚凑齐30万元流转402亩土地,于邵阳湖畔注册成立“滨湖家庭农场”,开展水稻、小麦规模化种植,迈出他转型职业农民的第一步。

没想到,问题接踵而至。首先,由于流转的土地原先都由各家各户承包,田埂交错,高低不平,“东头和西头高度竟能相差60厘米”。

土地不平整,规模化种植无从谈起。王传亚购入激光平地机用于平整土地;碰到育秧播种不均,上马育秧流水线,把育秧时间从5天缩短到2天;为实现无公害绿色种植,他还买来夜间灭虫灯放在稻田里,甚至用大蒜汁治疗水稻纹枯病。

“白天热得受不了,就蹲在水渠里降温!”最忙碌时,王传亚一个月瘦了30斤。经过辛勤耕耘,水稻喜获丰收,他终于掘到“第一桶金”——18万公斤水稻带来40多万元收入。王传亚土里刨金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他又流转302亩水面从事水产养殖,创建“洪福湾渔场”。

粮食种得好,鱼就养得好吗?面对村民质疑,王传亚的心里跟明镜似的——别人养鱼都是鲤鱼、草鱼、鲫鱼、青鱼等看家鱼,他养殖的是高利润的南美白对虾、鳜鱼、俄罗斯鲟鱼和中国台湾大泥鳅。“一公斤台湾大泥鳅的利润高达10元。”

除了饲养品种不同,见多识广的王传亚投资30多万元在鱼塘装上物联网系统,通过手机对池塘进行自动投食、水质监测、自动增氧、液位控制等渔业智能化管理。他还在鱼塘东西两侧新建下沉式集污池,吸出的残饵和粪便进入污水处理池,经过净化沉淀后,干净的水进入净化区,由滤食性鱼类和水草进行二次净化,沉淀物用污水泵抽入果树种植区当肥料。“虽然价格要比普通鱼每公斤贵三四块钱,但销路不愁。”

目前,洪福湾渔场水产养殖区共有11个鱼塘,年产值达1000万元。

富起来的王传亚,一心想着回报滋养他的这片热土。作为致富带头人,王传亚去年被推选为刘屯村党支部书记。他立下一个目标——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加强村班子建设,增强凝聚力。短短半年多,村里500亩农场的管理问题彻底理顺,挂车厂、食用菌厂、纺织厂等刘屯人自己的企业生产红火。

村民徐正杰感慨,以前村里很多孩子都在城里打工,自从王传亚大学毕业回来以后,不少人都回来了,“孩子们不出远门就能挣钱”。

口袋富了,生活质量也得跟上。去年底,通过环境整治,王传亚把村民占用的绿化带进行收回,集中种植苗圃,既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集体收入。如今的刘屯村,村民怡然自得,生活幸福安康。

多年来,身份变了又变,始终未曾改变的是对故土的热爱。“我将始终用汗水耕耘希望的田野,牢牢扛起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使命。”王传亚说。

□ 本报记者 张涛 实习生 张俊哲

通讯员 李辉 王阳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