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微企业来说,助企纾困政策就是一场‘及时雨’。”6月30日,在由省委组织部、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委两新工委共同打造的省级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直播间”,听到专门支持绿色小微民营企业的“苏碳融”政银产品介绍后,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立即着手办理申请手续。
连日来,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先锋队党支部相关负责人相继走进直播间,传递最新政策、解答疑难问题,成为省级机关“新思想e起学”活动的生动实践。省委省级机关工委自4月起持续开展“新思想e起学”活动,通过线上推送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举行知识测试,线下组织“马克思主义·青年说”168专场活动、新发展理念专题报告会、现场见学等形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见行见效、走深走实。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党组织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将学习感悟转化为工作本领、思路举措,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小处着手,解决群众烦心事
“规范的停车位明显增多了,乱停违停现象少了。”家住南京市建邺区湖西街的陈娜这半年注意到家门口停车状况的变化。
“停车难”是城市病,也是长期困扰群众的一块心病。为推动解决这一难题,省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以查办案件为抓手,在全省开展公共停车收费管理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私自收费、截留停车费等利用公共停车资源谋私贪腐问题,全面规范公共停车收费管理行为。同时,持续监督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推动各地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空闲土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机关单位拆墙透绿等增加停车设施有效供给,全省新增停车位18.2万个,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部门单位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做起。全省教育系统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省人社厅学思用贯通,统筹推进“八大民心工程”58项实事清单,配合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完善《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多措并举保障就业形势稳定。省法院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推进健全治理欠薪问题长效机制、打造一站式联动解纷平台,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助企纾困,与企业共渡难关
疫情影响下,一项项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送来“及时雨”。如何让省级政策直达基层企业?
由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牵头创新开通的“先锋直播间”围绕不同行业产业开展助企纾困政策辅导,让省级机关与广大网友和市场主体“面对面”,精准送达政策“红包”。“正加密直播节奏、加快反馈落地,确保企业对政策应享尽享、尽快得享。”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将邀请更多省级机关走进直播间,不断提高纾困政策的精准性。
助企纾困不只是“救急”,更着眼于长远。为引导省级机关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新发展理念,省委省级机关工委近期还组织省级机关通过专题报告会、现场调研等形式走进企业,深化新思想学思践悟,实地了解企业需求,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增强信心,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强对我省产业链家底情况分析研判,累计完成21条产业链评估,共分析产业链关键节点720个,梳理出优势技术381项、短板技术257项,摸清了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重点发展方向,为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撑。省税务局全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部署,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税费服务质效。
创新发展,新思想引领实践
仲夏时节,溧阳市上兴镇牛头山村,一条颇具现代气息的“莓好大道”,直通刚刚进行验收的牛头山特色田园乡村,驻村规划师郭芒和村民们正一起期待村里的一系列文旅项目“开业大吉”。
像郭芒一样扎根乡村的驻村规划师,全省有1000余名,这是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在全国首创的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一批批懂政策、接地气、有朝气的规划师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与乡亲们共同描绘美好蓝图。“预计这些项目开业后,村民们的收入能翻一番!”郭芒充满信心地说。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成为省级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省科技厅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省的强大力量,在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省政务办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加快建设“苏服办”总门户,开展网络身份认证应用、居民身份证电子证照应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等国家试点。
“学习新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作为省级机关的党员干部,要持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带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为更好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