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近年来,围绕党建引领、党建和工作融合等,江苏各地积极创新实践,基层党组织建设卓有成效。为挖掘推广基层党建好做法、好经验,新华日报联合省委党校江苏党建研究院、省社科院等开展“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暨基层党建特色重点工作”调研,发掘和总结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探索基层党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路径。
党建强,乡村治,百姓安。
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一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所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成为“四化”同步集成中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宿豫区是宿迁中心城市的“半壁江山”。历经多轮行政区划调整,现辖6个乡镇、4个街道,共有69个村(社区),城镇化率67.88%。
2015年,宿豫区启动实施改善农民群众住房“7+6”工程(全区确定7个整村推进试点村、6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提升改造),2016年多措并举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实施10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2018年实施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将农房改善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同步实施。2019年12月,宿豫获批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坚持将党建创新作为破解治理难题的有力抓手,系统落实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优居、强村、兴产、富民”乡村振兴路径,在全市率先提出新型农村社区“一委两站五岗”组织架构模式。
党建引领激活力——
组织建设由“强”转“精”
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就是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健全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治理无小事,有事就找社区书记。”这是以前乡村治理最真实体现,也是宿豫决心破解党建引领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难题的出发点和动力源。
在宿豫区陆集街道利民社区,社区党委针对部分群众反映集中居住后“吃菜难”问题,便民服务岗专干召集村民进行协商,提出建“我家小菜园”的建议,获得群众认可。新庄镇振友社区在党建工作站的推动下,组织实施“党建爱心餐”惠民项目,为社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一天两餐,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理发、上门爱心义诊等服务,让社区治理充满“民生温度”……
村(社区)干部设岗定责、按岗履职是宿豫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缩影。优化村级组织架构,促进村干部高效履职。2019年以来,宿豫区创新社区组织体系,构建“一委两站五岗”党建模式,成立社区党委,隶属于乡镇党委,负责统筹领导新型农村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打破传统村干部岗位设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社区党委下设党建工作、文明实践两个站和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5个专职岗位,有效解决集中居住后资源整合不足、人员力量不强、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相关做法被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建议》推广,被省委《江苏通讯》《江苏改革简报》等刊发,“三定四专五化”等经验获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党建引领有力,社区治理更具活力。为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宿豫区完善“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抓管带”机制,推动支部建进网格,村(社区)党委按照“N+1”模式设置网格党支部,按照“人员集中、联系密切、活动方便”原则划分若干党小组,优选一批“有能力、有威望、有精力”的党员骨干作为党员中心户,构建“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片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的设置,实现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个片区小组、每个居民院落,有效填补传统“村—组—户”结构被打破后的治理空白。
发挥党组织中枢作用,组织开展干部联系到人、党员联系到户,书记定期进网格入小区走访、干部常态进组入户走访的“双联双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0余件。从“小切口”入手,实施全民健身广场提质、农村道路硬化、农家书屋提档升级等一批民生实事工程。
党建引领强干劲——
干部队伍脱“散”向“专”
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是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米”的关键环节。2021年以来,宿豫区依托“一委两站五岗”组织架构模式,从“选、育、用、管”着手,实施村(社区)干部专业化管理,推动村(社区)干部由“兼”转“专”。今年,宿豫区入选省基层干部专业化体系建设试点县(区)。
为增强村(社区)干部责任感和获得感,宿豫区以定岗、定人、定责“三定”方式,综合考量村(社区)干部个人意愿、能力等因素,对所有村(社区)干部进行设岗定责,提高“人”“岗”匹配度,全区400余名村(社区)干部选任为“两站五岗”专干,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坚持制度管人。制定出台村(社区)干部专业化管理系列文件,全面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乡共管”、其他村(社区)干部“员额备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报酬保障、鼓励激励、管理监督“六项机制”。统筹区乡两级教育培训资源,每年常态化开展“支书课堂”和“一委两站五岗”全覆盖轮训,大专以下学历村(社区)干部均参加学历提升计划。
增强岗位归属感,是宿豫激发村(社区)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又一有力抓手。实施村(社区)书记“专业五级”管理,综合其任职时间、个人荣誉、村级发展等实际,评定专业1—4级村书记57名,按照每月600—1500元标准兑现职级待遇。构建其他村(社区)干部“返乡兴村新村干(工作人员)—‘两委’成员—‘两站五岗’负责人—副书记—书记(主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专业六级”发展链条,建立涉农村(社区)干部“四岗二十级”基本工资晋级机制,为所有村(社区)干部缴纳“五险一金”。
在宿豫,村(社区)干部专业化管理为村(社区)干部履职搭建了广阔的舞台。2022年,宿豫区聚焦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村(社区)干部担当作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开展了“三事一清单 履职促振兴”活动,聚焦村(社区)发展、治理、服务和联系走访中党员群众的诉求期盼,谋划确定发展要事、民生实事、治理难事,全面编排“三事”清单项目,“荷声细语”“托起多彩梦”“乐享银龄”等一批项目精准落地开花。
以项目为支撑,推动区镇村“三级联动”,村级每月晒,镇级季度赛,区级半年评,实现“岗岗有项目、人人都参与”。2022年共编排实施区级民生实事项目90个、镇级项目115个,村级“三事”项目500余个。同时,评选“三事”项目优秀案例80个,着力推动“两站五岗”人员项目化推动工作落实。
党建引领促发展——
富民增收自“缓”至“快”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高群众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宿豫坚持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行动,坚持经营性收入、收益及“头雁”项目“双抓双考”,推进强村富民,2021年,全区69个村(社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0万元,连续两年处于宿迁市第一位次。
强化项目化建设是宿豫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出台《关于实施强村富民“四类”项目振兴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高质量编排实施一批“村级领办、村企联建、党员带富、返乡创业”强村富民“四类”项目,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质效。2022年,全区已累计编排“四类”项目超250个,带动近3000人就业。
仰化镇涧河社区是“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宿迁市第一批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市级示范项目”,也是宿豫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社区探索创新“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统筹管理运营村级资产资源,优化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莲藕套养小龙虾、黄蜀葵及优质稻麦种植,培育壮大高效农业,带动群众致富。2021年合作社经营性收入202万元,其中合作社收益48万元。
抓治理离不开人,谋发展需要能手。今年以来,宿豫区在振兴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开展专题调研,区委组织部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定期调度推进,同时,在区乡两级开展“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暨“四类”项目擂台赛,六塘河村宿迁市兴呱呱瓜子有限公司、罗桥社区高弘特色厂房、卓水河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等一批效益好、评价高、品牌价值强的项目在区级擂台赛中获评“全区村级领办优秀项目”。
规划“三片四带”产业布局,稳妥有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杉荷园莲藕、丁嘴金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6个。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深化“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涌现出了“芦蒿村”“草莓村”“瓜蒌村”“石榴村”等一批产业特色村。探索推行集体经济增收与村干部报酬挂钩机制。
党建引领聚力量——
社会治理化“碎”为“合”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积分管理,发挥乡贤理事会作用,从社会治安、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等方面和正、负两个维度设置社区“小微权力”清单,通过积分对村民遵纪守法、邻里互助、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赋分。针对农房改善后人员管理难题,自2018年起,宿豫区关庙镇卓水河村率先探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模式,引导村民积美德、做善事、讲法理,充分激发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相关做法获评“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江苏省法治建设创新奖”。
为落实好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宿豫区通过推进治理片区化、城乡一体化、干部专业化、工作标准化、服务集成化,让群众生活舒心、办事方便。
不断深化多维融合,将54个涉农村(社区)划分为370个网格,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深化“村(社区)—网格—片区”与“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片区党小组”融合。
线上联动联治、线下织密网格。宿豫区全面推行“党建引领、网格为基、哨响人到”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打造区网格化治理信息平台,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纵向覆盖区镇村,横向联动各部门,试点“平安乡村小管家”,实现数据全面采集、信息实时流转、事件联动处置。健全完善“1+4+5+N”网格化联动机制,拓展问题“收集—处理—反馈”闭环处置,配齐配优专兼职网格员,发布清单任务,推进治理单元和力量下沉。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群众齐心干”,在宿豫,党群共治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张新名片。
积极推广“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推广“小院说事”“同心议事会”“红雨伞议事会”等“原生态”村事民议制度,村民议事的内容,已经从经济事项向化解矛盾纠纷、开展移风易俗、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拓展,让群众“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以法治为保障,深入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实用、高效的法律服务,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成率52.6%、巩固率100%。以德治为支撑,宿豫区新庄镇将上世纪80年代的一座老粮库改造成乡情馆,关庙镇和平等社区打造了特色乡情厅,成为党员群众乡情教育和文明实践的教育基地。
党建引领显温度——
基层服务从“普”到“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按照“六个规范化”要求建设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宿豫区所有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均达到A档标准。
立足服务内涵提升,以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基层服务为抓手,宿豫区设立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标准的红色创投资金,落实1个乡镇(街道)主打1个镇域项目要求,推动各乡镇(街道)组织实施“一镇一特”治理和服务项目,按照“总额控制、分档资助、多退少补”原则,支持“一镇一特”治理和服务项目实施,切实解决一批民生难点堵点问题。集成推进治理和服务能力“四提一创”(提升组织能力、文明乡风、服务水平、发展成效,创新服务供给),充分整合医疗、养老、助残等资源,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能服务。目前,宿豫区共编排实施“一镇一特”治理和服务项目20个,形成了新村驿站、智慧社区建设、“一老一小”优养驿站等一批发展好、成熟度高、惠民广的好项目。
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镇村建立“全科窗口”193个,配备代办帮办服务专员138名,认领基层公共服务事项141项,科学编制“一件事”改革清单事项196项,实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一件事情,一次办理”,全面提升事务办理效率,让村民住得舒心、办事方便。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保障能力,是宿豫赋能基层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发力点。
发挥党建为民服务资金便民惠民作用,设立“豫见先锋”暖心专项资金。通过“财政支持一部分、镇级配套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多途径筹集资金, 2021—2022年累计筹集资金1360余万元,积极有效开展救助,表彰好人好事,支持“微治理”“微服务”项目,有效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力、凝聚力。
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启示与思考
宿豫区以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为依托,在强化责任落实、促进富民增收、提升治理水平、增强服务供给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做法,实际上是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使得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更清晰、载体更有形、措施更有效、保障更有力,为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增强党建引领力,推动巩固成效向全面振兴跃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组织者和落实者。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的政治优势,以政治功能统领服务功能、行政功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政治引领,坚持和完善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由党组织讨论决定机制,通过政治上的方向引领、观念引领、作风引领,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做好“党建+”文章,集成化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等方面凝聚各方力量,“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
(二)增强组织覆盖力,推动乡村治理向乡村善治增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关系的重塑必然带来基层治理格局的重构,农民群众利益诉求也更趋多元,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对农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以系统化思维深入谋划新形势下乡村治理工作,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能力。同时,必须提高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穿针引线”的作用及其联系群众、整合利益、协调关系、凝聚共识的功能,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进而发动群众共建、依靠群众共治、实现群众共享,把正确的发展方向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不迟疑、不掉队。
(三)增强党员队伍战斗力,促进一线骨干向振兴尖兵转变
当前,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不足、储备不足、能力不足、保障不足等现象,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须建立健全“选、育、用、管”全链条,不断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源头活水,鼓励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青年到村任职,加大待遇保障力度和优秀村书记进事业编、进班子力度,打造一批推进振兴有思路、强村富民有办法的“领头雁”和生力军。落实好《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选派一批上通天气、下接地气的驻村第一书记,形成乡村振兴的支点,构筑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吸纳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同志到党员队伍中来,让党员在带民致富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培育一批有思想、有闯劲、能持久的本土能人,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增添乡村振兴活力;还可以借鉴“万企联万村”经验,通过“高校院所党员挂村”模式,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带着新品种新技术入户到田。
(四)增强乡镇党委执行力,推动村级突进向镇村联动转变
乡镇党委的组织力执行力,往往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质量。当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乡镇党委书记在抓党建上责任缺失的问题,将眼光局限于产业发展、农房改善、生态环境等“显绩”,对党建“隐绩”重视不够,导致乡村振兴工作与党建工作脱节,成为“两张皮”。因此,在建强村级党组织的基础上,还应围绕“抓乡促村”这一主线,牵好乡镇党委这一“牛鼻子”。一方面,从县(区)一级层面,科学确定村(社区)乡村振兴综合考核结果在乡镇年度考核中占一定比例,增强乡镇党委抓党建的动力。另一方面,加强考核结果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等方面的运用,每年排出抓党建排名靠前及靠后的乡镇党委,压实“一把手”责任。
调研组成员:
杜贵阳 (江苏党建研究院副院长,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
崇维祥 (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孔德信 (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
周广立 (新华日报)
执笔:崇维祥 周广立
专家点评>>>
筑牢党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执政根基
□ 倪德刚
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出现了一大批单村改建、整村合并、多村融合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些兼具城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对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宿豫区开创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坚持问题导向,宿豫区着力构建“一委两站五岗”组织架构。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由“强”转“精”,干部队伍脱“散”向“专”,富民增收自“缓”至“快”,社会治理化“碎”为“合”,基层服务从“普”到“优”。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焕发了基层组织活力,激活干部队伍干劲,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凝聚社会治理力量,彰显基层服务的温度,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宿豫区的创新实践,有效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既可以筑牢党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执政根基,又可以激发治理活力,实现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实现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和治理效能的系统集成优化,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目标更清晰、载体更有形、措施更有效、保障更有力,从而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善治有效转变,进而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宿豫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值得推广和学习。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