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择一事择一人,他用一生应诺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强
2024-10-14 09:07:00  来源:新华日报  

“我们就像兄弟姊妹一样。”今年国庆假期,记者在南京见到了77岁的南京知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工信和科技局(原科学技术局)退休干部王强,当被问起如何形容南京知青和当地牧民的关系时,他用蒙古语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

1968年的夏秋之交,王强和1086名南京知识青年一道,离开父母、告别城市,带着理想与豪情,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插队下乡,与牧民们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劳动。从青春年少到古稀老人,王强的选择依然是坚定地扎根草原、奉献草原,他坦言一生已经与草原人民凝结起割舍不断的情感。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王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到牧区去,到边疆去

“到牧区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南京火车站出发时是绿意盎然,到乌海下火车时见到黄沙土地,再坐卡车到鄂托克旗原阿尔巴斯公社呼吉力图大队(现楚鲁拜嘎查)。“一下车就看见牧民在草原上放羊,我们从没到过草原、没见过绵羊,十几个知青逮住绵羊就抱着骑着,有的还摔倒了。”王强到现在还能回想起那发自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我们终于来到想来的地方了。”

一到草原,他们就感受到草原人民浓浓的关爱,“旗里的牧区生活条件比农区相对好些,所以把我们全部放在牧区,对我们非常照顾。”王强清楚地记得,10月的内蒙古已进入深秋时节,在阵阵寒意袭来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挥舞彩旗、载歌载舞,拿着皮袄、毛毯子和过节才吃的炒米、奶食和羊肉,热情地迎接南京来的小伙子姑娘们。

初见时的激动心情还未消散,他们就遇到了挑战,首先便是“语言关”。“当时我寄住在楚鲁拜嘎查的斯仁道尔吉家,这家的3个小孩就是我的蒙古语启蒙老师。”曾是南京市第九中学品学兼优毕业生的王强,从吃饭、喝茶、放羊这些日常用语开始学起,“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我用小本子把这些词语的蒙语发音用音标标记出来。在野外一个人放羊的时候,我就背单词,回去再和他们唠嗑。”3个月后,王强就可以用蒙古语同牧民们交流生产生活了,这也为他以后留在内蒙古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让他们适应了好一阵时间。“一开始觉得羊肉膻,也不习惯喝茶要放炒米酥油,到后来羊奶不加热也能往肚子里灌了。”王强笑着说道,还有“劳动关”“洗澡难”等问题,在牧民们的关爱下,他们都一一克服。

“牧民对我非常包容爱护,让我很快就爱上了草原。”到牧区几个月后,王强在马背上立下了要为草原奉献一生的誓言。好学上进、吃苦耐劳、风趣幽默的王强深受牧民们喜爱,逐渐成长为鄂托克旗众所周知的知青榜样。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选举为嘎查长、苏木长,并且在当地收获了爱情,迎娶了牧民女子巴图那顺。对草原和巴图那顺的承诺,他用一生来兑现。

初心不改,一生应诺

“我在草原待了一辈子,牧民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包括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自然的珍惜。”与牧民一起生活的日子,让王强获益良多,更让他坚定为草原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初心。

为提升牧民经济收入,王强想方设法从乌海雇大卡车,将牧区盛产的牛羊粪卖到宁夏石嘴山,又拉着宁夏大米回到草原,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生产队的分红也持续攀高;改革开放后,王强家分到300多只羊,他将130只羊送给了家境较差的斯仁道尔吉家,让老人连连感叹“我们感激一辈子”;看到一个蒙古族女孩因母亲产后大出血去世而无人抚养,王强一家义无反顾地收养了她,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知青陆续通过招工招干回城。但想到来草原时的初心,想到提亲时对巴图那顺和长辈的承诺,王强决定还是要留在牧区。“我不认为留下来的人就比回去的人高尚,都有个人和家庭的原因。我因为已经许下承诺,就要坚守诺言。但不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在为草原建设、为民族团结奉献自己的力量。”后来,在担任鄂托克旗公卡汉乡乡长期间,王强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将企业承包乡里煤矿的价格提升20余万元,改变了乡里负债累累的局面,却也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些企业家。“我无意中把很多人的财路堵了,但群众称好、干部称好,我就问心无愧。”王强说。

南京知青们感恩草原的接纳和锤炼,牧区人民则感恩知青们带来了知识和文化。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南京知青群体中,陆续有200多人选择到旗、公社、大队的中小学担任教师,70多人选择担任“赤脚医生”;牧区买了第一辆带拖斗的“东方红”拖拉机,南京知青成了第一个拖拉车司机;机械出故障,维修成了难题,南京知青在公社的支持下办起了“农机维修站”,包揽了全公社及周边的农机维修工作……

他乡故乡,相交相融

在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前,王强曾多次建议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年轻人才是未来,他们能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做更多的事情。”但当地政府依然坚持推荐王强。“这是对我这一生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一批南京知青在内蒙古所作贡献的肯定。所以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给我们南京知青这个群体的。”采访中,王强多次透露,南京知青加深了两地的交流交往,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

知青下乡让草原牧民有了新的儿女,也让南京知青有了第二故乡。从此,他乡成了故乡,两地的牵绊也日益加深。1998年,受王强等南京知青和当地牧民们的影响,南京与鄂尔多斯结为友好城市,在全国开创了知青插队地与出生地结好的先河。退休后的王强,还成为联络两地的友好使者,将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和山羊肉推向华东地区,协助其他知青一道推动成立南京市内蒙古商会。

现在,这批当年的南京知青和草原牧人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你来我往、常来常往的亲近关系。南京和鄂尔多斯两地的政府机构、商会在他们的推动下互动频繁,各种商品推介会、创新创业项目宣介签约会、招商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不断开展。这个国庆假期,王强和大家有个新想法:倡议建立一个基金,为第二故乡的农牧民捐资助学,尽所能让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生活得更好。

10月12日晚上,王强受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学邀请,为年轻的学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互动环节,有位学生问起,“关于民族团结,高中生能做什么?”王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民族团结不是口号,它就在日常交往中。当接触到少数民族同胞时,我们要尊重他信任他,这就是民族团结。未来,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成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角。”顿时,会场传来久久不息的掌声。□ 本报记者 徐睿翔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